
一切的高潮來自今年 6 月。為了迎頭趕上 OpenAI 和 Google,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砸下 143 億元(美元) 投資知名資料標註公司 Scale AI,並請來其創辦人 Alexandr Wang 掌舵全新的「Meta 超級智慧實驗室(MSL)」。
同時,馬克·祖克柏展開一場大規模「挖角行動」,從蘋果、OpenAI、北大等機構延攬了一批 AI 領域的明日之星,包括基礎模型開發負責人 龐若鳴、思維鏈論文作者 Jason Wei、陣容堪稱「AI 界的超級戰隊」。
但好景不常,這支夢幻隊伍的蜜月期相當短暫,內部很快就傳出人事動盪與管理危機。
人才接連出走,團隊信任瀕臨崩潰
首位離職的是隨 Wang 一起加入的 Scale AI 前高層 Ruben Mayer,僅兩個月就離開,雖強調是「個人原因」且「對 Meta 經歷感到滿意」,仍引發各界猜測。
接著,AI 研究員 Rishabh Agarwal、產品總監 Chaya Nayak、研究工程師 Rohan Varma 等核心成員陸續出走。Agarwal 臨別還引用馬克·祖克柏的名言:「在變動快速的世界裡,不冒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頗有弦外之音。
根據內部消息,導火線之一是團隊對 Scale AI 提供的訓練資料品質失望透頂,批評其採用低成本眾包模式,遠遜於競爭對手 Surge、Mercor 等仰賴專業資料標註的模式。
Meta 的研究團隊甚至開始繞過這位官方合作夥伴,另尋資料來源,變相否定了這場百億投資的價值。
除了資料品質問題,內部文化衝突也讓團隊陷入混亂。
據傳從 OpenAI 等公司來的新人對 Meta 原本的官僚體系感到沮喪,而原有的 GenAI 團隊則認為自己被邊緣化,變成二等公民。MSL 成了大公司病與新創文化的衝突前線,士氣低落、效率下滑。
外界更質疑,這筆鉅額投資究竟是「戰略合作」還是「高價買人秀」?
自研不順,Meta 考慮改用 Google Gemini 或 OpenAI 模型?
內部風暴未止,外部也傳出 Meta 自家 AI 模型 Llama 4 表現平平、AI 助手使用率慘澹(活躍用戶僅占 10% 左右)。
據消息人士指出,Meta 高層已開始討論是否 直接引進 Google Gemini 或 OpenAI 模型 到自家 Meta AI 中作為備案,這不啻於公開承認:我們技術落後了。
雖然官方仍強調會持續維持「自研、開源與異業合作」的多元策略,近期也才與 Midjourney 達成合作,但這些都無法掩蓋自家模型進展停滯的事實。
更諷刺的是,據說 Meta 內部開發工具早已默許員工使用 OpenAI、Anthropic 等對手模型來輔助寫程式,實質早就在「借力使力」。
道德底線也出問題?AI 模仿名人醜聞爆發
正當技術問題尚未解決,Meta 又捲入 AI 倫理爭議。
根據《路透社》調查,Meta 疑似讓用戶未經授權建立「名人版 AI 聊天機器人」,模仿對象包含泰勒絲、安海瑟薇等知名女星。
這些 AI 不僅會自稱是本人,甚至會在互動中進行性暗示,並根據使用者要求,生成逼真的「名人穿內衣」或「泡澡自拍」圖像。
更誇張的是,其中至少三個 AI 是由 Meta 自家員工創建,且互動次數超過千萬。雖然事後 Meta 緊急下架並增設青少年安全措施,但已引起公眾質疑其平台管理失控。
從百億挖角、文化衝突、模型品質堪憂,到道德爭議連環爆,Meta 的 AI 之路顯然不是一帆風順。馬克·祖克柏重金打造的 AI 帝國,到底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還是會變成競爭對手版圖上的一塊「殖民地」?值得觀察。
- 延伸閱讀:Meta前高層Nick Clegg 開砲矽谷:明明是有錢人卻個個都裝成「受害者」,連穿的、開的都一個模樣
- 延伸閱讀:Meta AI 首席科學家建議:未來 AI 要內建「服從人類」與「情感理解」,才能確保安全共存
- 延伸閱讀:Meta 砸重金搶 AI 人才真的划算?吳恩達:年薪上億是硬體成本推高的結果
- 延伸閱讀:OpenAI 開天價獎金防 Meta 挖角,每名員工兩年領 150 萬美元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