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紐約客》警告:AI 正在接管文化?從演算法推薦到自動創作的未來

《紐約客》警告:AI 正在接管文化?從演算法推薦到自動創作的未來

人工智慧(AI)已經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從早晨拿起手機開始,到晚上入睡前的最後一次滑動,演算法不斷塑造我們的文化選擇。但《紐約客》近期的一篇評論直言,AI 不只是工具,而可能正在「接管文化」。

從演算法到 AI 創作:文化的下一步

我們早已習慣讓演算法幫忙挑歌、推影片、選新聞。然而,如今 AI 不只推薦,還能直接生成內容:新聞摘要、影片腳本、甚至完整的播客或小說。這讓文化產品的總量爆炸性增加,但也帶來一個疑問——人類的想像力還剩多少空間?

文章作者分享自己的日常:以往在清晨會滑 Reddit、YouTube 或新聞,如今則改為和 AI 對話,甚至用 AI 來生成播客節目。這種「演算法化生活」雖然提供便利,卻也造成注意力被切割過度刺激,讓人難以靜下心來思考。

AI 作品:創新還是千篇一律?

AI 文化並非完全沒有新意。有創作者用工具製作出風格獨特的短片,也有人把未完成的想法交給 AI 自動化實現。然而,評論指出:AI 沒有真正的藝術能動性,它的強項是「找出模式」,因此作品往往流於公式化,缺乏獨特靈魂。

同時,AI 生成的內容量愈來愈大,充斥網路平台,甚至讓部分使用者開始相信「死亡網路理論」——認為網路已經被機器人和 AI 內容淹沒,人類的聲音正逐漸消失。

文化體驗將被重新定義

文化批評家也擔心,當 AI 能即時生成專屬的音樂、小說或影像,「內容」這個概念本身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即時合成的個人化體驗」。未來,你登入串流平台,AI 可能直接化身成「專屬 DJ」或「虛擬情人」,為你量身打造從未存在過的作品。

這樣的世界,文化或許會更貼合個人需求,但群體共享的文化經驗可能逐漸瓦解。當我們以為和一群人分享某種興趣,卻發現對方可能只是 AI 生成的「幻象社群」,信任與共識的基礎就會被動搖。

人類創作仍有不可取代之處

文章最後強調,雖然 AI 的生成能力驚人,但它缺乏「錯誤、偶然、衝突」帶來的靈感火花。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往往來自於這些混亂過程。

AI 或許能提供靈感、甚至加速製作,但能否取代人類的情感深度,仍是大問號。

AI 正逐步滲透我們的文化世界,從演算法推薦到自動創作,帶來便利與驚奇,但也可能稀釋了人類的原創性與共享體驗。《紐約客》的提醒是:文化不只是消費的產品,更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編織的故事——而這部分,AI 仍難以完全取代。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