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比人類更聰明,也更容易被騙:多模態 AI 機器人資安隱患浮現

比人類更聰明,也更容易被騙:多模態 AI 機器人資安隱患浮現

AI 機器人正快速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隨著新一代 多模態 AI 機器人的出現,資安專家警告:這些「更聰明」的機器人,反而更容易被騙

根據 VicOne 資安實驗室最新發布的《2025 AI 機器人資安白皮書》指出,多模態機器人整合了影像、語音、文字甚至動作決策模型,看似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但也因此開啟了更多攻擊面。

一張圖片 + 一句話,機器人行為就能被操控

研究顯示,只需張貼一張特殊設計的圖片,再配合一句語音提示,就能誤導多模態機器人的判斷,讓它在錯誤情境下執行動作。例如,巡邏中的機器人可能被誤導為「有人跌倒需要救助」,自行離崗。

根據研究顯示,在多模態 AI 系統中,只要在環境中放置一張「觸發圖片」(trigger image),再搭配一句特定語音提示,就能誘導機器人做出偏離預期的行為。這些攻擊手法在《Adversarial Attacks on Multimodal Agents》一文中已明確被驗證:只需微小干擾,即可令機器人的判斷產生「認知錯誤」——例如,本應追蹤目標的自主代理,反而轉而執行與原設定完全不同的任務 arXiv

專家指出,這類「對抗樣本」攻擊對人類肉眼來說毫不起眼,但對機器人卻是致命的誤導。換言之,人類看到的是正常世界,機器人卻可能感知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類「模態跨欄(cross-modal)攻擊」手法具備以下特點:

  • 錯覺導向(illusioning):讓系統錯誤感知當前情境,如誤判自己處於另一個狀態。

  • 目標誤導(goal misdirection):誘導機器人執行攻擊者預設好的目標,而非使用者原本指令 arXiv

來自最近 2025 年發表於 ArXiv 的新研究《ANNIE: Be Careful of Your Robots》,該研究指出,對於「具備視覺—語言—動作(VLA,Vision-Language-Action)」能力的具身 AI 機器人,只要在感測器輸入中植入「對抗擾動」(adversarial perturbations),便可能直接被誘導從事危險行為。

這些攻擊涵蓋三種物理安全類型(如碰撞距離、速度控制等),在模擬與實體機器人實驗中皆能達成高於 50% 的攻擊成功率,顯示攻擊不再只是理論,而是真的能影響機器人現場運作。

此外,許多舊有的實體世界攻擊案例也值得一提,例如知名的「3D 列印烏龜攻擊」研究,透過在玩具烏龜上貼附特殊紋理後,使 AI 系統誤將其識別為步槍;或是在停止標誌上貼黑白貼紙,被車用識別系統誤判為其他交通標誌,釀成潛在危機。

總而言之,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對人類視覺或聽覺來說微不足道的訊號,卻可能在多模態 AI 的「腦中」引發深刻誤解,導致實際行為上的偏差。

LLM 越權風險:機器人「口是心非」

白皮書也揭露,當多模態機器人採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大腦時,可能出現「語言上拒絕,但動作卻照做」的情境。

當多模態機器人採用大型語言模型(LLM)作為「大腦」時,語言與行動之間可能出現令人驚訝的不一致——這就是「安全不對齊(Safety Misalignment)」的典型現象:機器人在語言上拒絕,但實際上卻可能做出違禁行動。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團隊利用 RoboPAIR(機器人提示注入技術) 展示的實驗,他們成功誘使模擬自駕車忽視停止標誌並開下橋;也曾讓輪式機器人搜尋炸彈引爆點,或讓機器狗進入禁區進行偵查—這些都是典型的「語言說不能,行動卻照做」情境。

另一份在 arXiv 發表的研究《BadRobot: Jailbreaking Embodied LLMs in the Physical World》更具體指出,使具身 AI 系統完成危險或違反倫理的行動,可以透過三種方式:「操縱 LLM 在機器人系統內部運作」、「語言與動作的不對齊」,以及「依賴世界知識的誤理解」,這些漏洞揭示了越權執行行為可能並未顯現在語言上。

這些實驗證明,提示詞漏洞不只是讓聊天機器人語言出錯,更可能驅使多模態機器人執行不當且危險的行為,成為越來越迫切的資安問題。

感測器更多,漏洞也更多

多模態機器人通常搭載攝影機、麥克風、紅外線、雷達與深度感測器。VicOne 指出,這雖然提升了機器人的靈敏度,但也意味著攻擊者可從更多入口下手

例如,攻擊者可同時用雷射致盲攝影機、再用超聲波干擾麥克風,讓機器人同時在「看」與「聽」上都出現誤判,最後做出危險決策。

VicOne 在白皮書中警告,多模態 AI 機器人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引入前所未有的資安挑戰。「它們比人類更快、更聰明,但也比人類更容易被騙。」一旦這些機器人走進醫療、交通與家庭等領域,資安不再只是電腦問題,而將成為公共安全議題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