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Digitimes》的報導,台積電計劃在兩年內退出氮化鎵(GaN)代工市場,並關閉新竹科學園區的 6 吋二廠,整併旗下 8 吋晶圓三廠(Fab 3)、五廠(Fab 5)與八廠(Fab 8)。此舉被視為台積電自 2025 年初啟動舊廠精簡計劃以來的重要進展。
為了緩解人力短缺與降低營運成本,同時提升產能利用率,台積電預計將約三成員工調派至南部科學園區與高雄新廠區。
將 8 吋廠轉型為自研 EUV 薄膜量產基地
據了解,原本的 6 吋廠將轉型為 CoPoS 面板級封裝生產線,而整併後的 8 吋廠將承擔一項全新任務——量產台積電自行研發的 EUV 光罩薄膜(Pellicle)。
此一策略意在降低對荷蘭 ASML 及其供應鏈的依賴,並透過自有研發製程技術,一方面提升極紫外光(EUV)光刻製程的良率,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控制製造成本。
薄膜製程是先進節點的關鍵配角
EUV 薄膜是覆蓋在光罩上的保護層,主要功能是防止微粒污染。然而,傳統有機材料在透光性與熱穩定性方面表現不佳,導致目前多數晶圓廠仍採「無薄膜生產」方式,需頻繁更換光罩以維持產線穩定,進而增加成本與停機時間。
台積電認為,對於 7nm 以下的先進製程節點而言,EUV 薄膜將是關鍵輔助技術。透過自研方案,有機會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擴充產能並進一步提高營運獲利能力。
高 NA 設備價格昂貴,台積電調整投資節奏
過去十年,台積電針對先進製程投入破紀錄的資本支出。雖然 EUV 技術成功將晶片節點推向更小尺寸,但其所需設備成本極高。例如,一台標準 EUV 掃描機售價約為 1.5 億美元(約新台幣 48 億元),而下一代 High-NA 設備更突破 3.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2 億元),且由 ASML 壟斷供應。
因此,台積電也開始放緩 High-NA EUV 設備的採購時程,轉而積極投入更具性價比的光罩薄膜自研計畫。
- 延伸閱讀:沒有永遠的敵人,英特爾財務長喊話表示:可能將「永遠」依賴台積電代工
- 延伸閱讀:台積電2nm進度曝光:2025年Q4全面量產,蘋果搶下近半初期產能
- 延伸閱讀:台積電 1.4nm 製程動工,預計2028 年量產、效能再提升 15%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