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走進山林田野、凝視飛羽振翅的瞬間,望遠鏡往往是僅次於相機與鏡頭的重要工具,而重量、體積與光學表現之間的平衡,攸關每一次觀察的舒適度與完整性。由 ZEISS 全新推出的 SFL 50 系列,以輕盈的身形與細膩的光學品質,引起飛羽攝影與自然生態觀察者的廣泛討論,它究竟能帶來哪些不同於以往的觀察體驗?就讓資深飛羽攝影師蘇亮宇透過親身體驗為我們揭開答案。

關於|蘇亮宇

現職為展場空間設計師,熱愛攝影,小學四年級跟著父親去賞鳥便開始對生態攝影產生興趣,每逢假日都會出門看鳥拍鳥,攝影資歷約 18 年,賞鳥資歷約 30 年。 

目前經營|FacebookInstagram

父親的啟發,開啟一段專注飛羽的旅程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我第一次跟著父親走進山林賞鳥。起初父親只是靜靜觀察,直到後來需要繪畫素材,才拿起底片相機記錄飛羽的身影。隨著數位相機興起,考量到拍攝成本與方便性,他迅速改用單眼數位相機,那份輕巧與便利確實讓觀察更為純粹。而我則是在 2005 年就讀研究所時,才終於擁有人生第一台 DSLR、正式踏上飛羽攝影的旅程。

在父親的薰陶下,蘇亮宇自小便對飛羽與野生動物懷抱濃厚興趣。如今雖工作繁忙,但假日只要天候允許,還是會盡量安排時間走進山林尋覓牠們的身影。(右圖:繡眼畫眉)

比起水鳥,我更偏愛山鳥,因為牠們的羽色普遍較鮮豔,常在多變的山林間穿梭,讓影像自然呈現出前景、中景與後景的層次感。相較之下,水鳥多棲息於開闊的水域,場景偏單調,山林裡的相遇總帶著更多驚喜。不得不說,與其在岸邊從一大群水鳥裡「辨識」出想要拍攝的目標,我更享受在茂密林間「發現」身影的那一刻,這個過程對我而言更具吸引力。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雖然同樣是鳥類,但蘇亮宇坦言他始終鍾情於山鳥,牠們鮮豔的羽毛,在層次豐富的山林裡格外醒目,讓作品更具吸引力!他著迷於那份「尋找」的過程,在林間悄然相遇,遠比在水岸邊從成群水鳥中辨識目標,更能帶來難以言喻的喜悅。(上圖:臺灣藍鵲)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望遠鏡帶來立體與層次分明的觀察體驗

在真正開始拍攝飛羽之前,我對鳥的接觸多半只是單純的觀察。茂密的山林裡,要找到那轉瞬即逝的身影,望遠鏡就像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伙伴。也因為這樣的經歷,即便後來拿起相機拍攝,我仍習慣隨身帶著望遠鏡。或許有人會說,長焦鏡頭也能把距離拉近,同樣具能達到望遠的效果不是?但在我心裡,兩者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望遠鏡是讓你「看見」,而相機更像是「捕捉」。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比起單隻眼睛透過觀景窗觀看,雙筒望遠鏡帶來的視覺感受更加立體,空間層次的差異更是一眼可辨。相較之下,相機螢幕畢竟屬於平面顯示,始終難以和望遠鏡所呈現的立體感相提並論。更何況在長時間尋找或觀察目標時,舉著動輒一、兩公斤的相機與鏡頭,負擔遠比望遠鏡大得多,也正因如此,望遠鏡才是最能讓人「持續專注」的輔助工具。

在蘇亮宇眼中,雙筒望遠鏡是一種更貼近自然的觀看方式,比起相機 + 長焦鏡頭,它所呈現的畫面更立體、更有空間感,加上重量輕巧,即使長時間在山林間移動或駐足也更自在一些。

對我而言,望遠鏡在飛羽攝影中的最大價值,就是能幫助自己快速鎖定目標。許多鳥友習慣依靠情報決定拍攝地點,但望遠鏡則能培養主動搜尋的能力。正如我所說,我特別喜歡在山林裡與鳥類不期而遇的驚喜,而望遠鏡能讓我在面對隱密或性格害羞的鳥種時,更容易捕捉到牠們的身影。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依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望遠鏡,提升觀察效率

出門賞鳥或拍攝飛羽時,雙筒望遠鏡幾乎是我隨身必備的配件。它輕便,且能幫助我快速鎖定目標。如果當天重點放在水鳥觀察,或需要進行導覽解說,則會額外準備單筒望遠鏡搭配腳架,不僅看得更清楚,也方便與他人分享。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對我來說,重量和體積始終是選擇望遠鏡的首要考量。尤其是出國拍攝,相機與長焦鏡頭早已佔去大半行李空間,加上限重問題,自然得以輕巧為優先。但若遇到夜觀或夜拍的需求,情況又不同了,這時候我會選擇大口徑、進光量更強的款式,才能在昏暗環境中獲得理想的觀察體驗。

蘇亮宇認為,無論是單筒還是雙筒,入門款或進階款,每一種望遠鏡都有其獨特的優勢。關鍵在於使用者能依照觀察需求挑選適合的款式,才能真正發揮望遠鏡的價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ZEISS SFL 50,顛覆以往印象的 50mm 望遠鏡

以我近期接觸的 ZEISS SFL 10x50 為例,我認為它在體積、重量與性能之間,幾乎達到了完美的平衡。過去我對 50mm 口徑望遠鏡的印象就是「沉重」,動輒超過一公斤,長時間掛在脖子上實在難以負擔。但 SFL 50 系列最讓我驚豔的是,當握在手中時,它幾乎與常見的 42mm 望遠鏡一樣輕巧;然而當眼睛貼近目鏡,迎來的卻是更寬廣、更透亮的視野,徹底顛覆了我對 50mm 望遠鏡的既有印象。

蘇亮宇直言 ZEISS SFL 50 系列的最大特色在於突破了傳統 50mm 望遠鏡的重量限制。雖具備大口徑設計,卻比同級產品輕巧許多,在享受大而明亮視野的同時,也能兼顧便攜性。

除此之外,我也同步體驗了 ZEISS 的 SFL 8x30,同樣感受到不輸 SFL 50 系列的驚喜。與我平時使用的他牌 25mm 相比,不僅更輕盈,視野也更透亮,充分展現出 SFL 系列「輕便」與「高性能」兼具的核心優勢。這樣的體驗,也讓我在每次出門前更能依需求靈活選擇,如果已經確定會攜帶相機與長焦鏡頭,我會優先挑選輕巧的 SFL 8x30;若計畫夜拍或夜觀,則會改用 SFL 10x50,並搭配 300mm F2.8 等大光圈鏡頭,以便在低光環境下獲得更佳的進光量與影像表現。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由於自身長期使用的為他牌 25mm 望遠鏡,因此在實際操作 SFL 8x30 時,立刻察覺到差異,重量更輕、亮度更佳,整體性能表現令人驚艷。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大口徑攬光,T 鍍膜守色:在昏曉林間的清晰凝望

畢竟擁有大口徑的設計,在實際使用時,我可以直觀感受到 SFL 50 系列在明亮度上展現的優勢。與過去使用的小口徑望遠鏡相比,它即便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依然能維持清晰視野,讓目標更容易被辨識,特別是在清晨或黃昏的時刻這種差異更為明顯,確實讓觀察的過程從容許多。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ZEISS SFL 50 系列的關鍵優勢在於「輕巧與大口徑兼具」。其體積與重量與他牌 42mm 望遠鏡相近,但進光量卻提升約 45%,因此在清晨、黃昏乃至夜晚等低光源環境下,皆能提供更理想的觀察效果。(下圖:白喉笑鶇)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此外,SFL 50 系列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它在各種環境下都能維持穩定表現。無論是晴朗天氣,還是山區常見的陰雨與雲霧,影像依然保有清晰的細節與優異的銳利度,色彩自然不失真。特別是在低光或逆光的情境下,過往常見於低品質望遠鏡的泛白與模糊問題,在 SFL 50 上完全看不到,這一切絕對都要歸功於 ZEISS T* 鍍膜技術,它能忠實還原鳥類羽色與環境色彩,讓觀察到的畫面始終保持清晰、通透。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ZEISS SFL 全系列望遠鏡搭載經典 T* 鍍膜與全新超高清 (UHD) 鏡片光學設計,即便在逆光或低光環境,仍能維持高水準影像品質。影像不僅色彩飽和、無失真,細節也很清晰銳利,對色散及紫邊的抑制堪稱完美。(上圖:大卷尾)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握感、對焦到觀察,貼心而流暢的體驗

ZEISS SFL 50 系列不僅光學表現出眾,在設計細節上也展現出貼心巧思。除了比同級產品更輕盈外,它的整體尺寸比例適中,搭配細緻的蒙皮質感,握持時手感相當舒適。此外,鏡頭蓋的設計也很實用,一開啟就能立即觀察,既便利又能降低遺失的風險。我特別欣賞它的大型對焦輪,位置設計得恰到好處,操作也很順暢,即便在寒冷環境中戴著手套也能輕鬆調整。至於兩段式旋轉眼罩,則讓使用者能依需求快速切換,大幅提升了整體操作的流暢度與靈活性。

蘇亮宇十分肯定 ZEISS SFL 50 系列的中央對焦輪設計。不僅面積大、位置也十分就手,能讓他在各種情境、狀態下迅速調整到最清晰的視野,就算戴著手套也絲毫不受限。他笑說,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著 SFL 系列前往雪國,在冬季的純白景致中觀察當地美麗的物種。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蘇亮宇也很欣賞 SFL 50 系列鏡頭蓋的快拆與兩段式旋轉眼罩設計。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多元配置,SFL 系列滿足不同階段的觀察需求

當林間光影閃爍、鳥鳴隨風流轉時,透過 SFL 50 捕捉的每一次展翅與停棲,都像是一場與大自然深邃而悠長的對話。回顧過去兩個月的深入體驗,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器材的檢視,更是一段充滿樂趣與收穫的時光。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長時間體驗下來,我會優先推薦 ZEISS SFL 50 系列給資深的賞鳥者。這些鳥友通常對觀察品質有比較高的要求,不論是白天或夜晚、晴朗或陰雨,都希望能清晰辨識細節,並迅速鎖定目標;此外,從事學術研究、野外調查…等專業領域人士,或需要長時間觀察自然的族群,SFL 50 系列同樣是十分理想的標的。它能協助你以更輕鬆的方式完成長時間觀察,舉凡鳥類、動物、植物,抑或是山林細節都能清楚呈現,使觀察過程更有效率也更具深度。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至於飛羽初學者或首次接觸望遠鏡的玩家,我則是建議先從 SFL 30 系列開始入手。它輕巧便攜、價格親民,應用範圍也很廣泛,不僅適合賞鳥,也能應用在演唱會、賽車或舞台表演…等場合。隨著使用經驗累積、需求更明確時,再升級至 SFL 50 系列便能獲得更卓越的光學表現與觀察體驗。

探尋山林原野間的飛羽身影,攝影師蘇亮宇與 ZEISS SFL 50 雙筒望遠鏡的深度對話

August
作者

DIGIPHOTO網站編輯,長期專注於攝影相關的產業報導,並時常分享攝影器材評測心得,以及攝影技巧和軟體後製等教學,同時也樂與攝影同好交流。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