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最好的產品不是 iPhone,而是保護隱私

蘋果最好的產品不是 iPhone,而是保護隱私

當我的朋友問我他們應該購買哪種手機或筆電時,我幾乎都是推薦 Apple 的產品——最新的 iPhone 或 MacBook。 我推薦這些產品不僅僅因為它們是 Apple 最好的產品,而且是因為我相信對大多數以技術為生的人, Apple 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比競爭對手更好。(編者按:本文編譯自 Fast Company 原題為「Forget the new iPhones: Apple's best product is now privacy」的文章,作者邁克爾格羅特豪斯。)

先前各路記者、分析師和 Apple 玩家再一次表示,剛推出的 iPhone XS,XS Max 和 XR 是 Apple 有史以來最好的產品。但這一次,我不這樣認為。 我現在相信 Apple 提供的最好的產品是無形的,但比旗艦手機更有價值, 這個產品就是——隱私,它成為了消費者應該選擇 Apple 而非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最大原因。

在2018年,沒有任何問題比用戶隱私更重要——除非沒有問題。 我們被各家企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跟蹤,大型企業擁有大量有關我們的數據——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的。利用這些收集到的數據,他們可以判斷青少年何時懷孕(並通知青少年的父親),甚至預測你未來的行動---即使你尚未做出決定。 如果你想成為這個由廣告商和技術巨頭設計的世界的一分子,你必須放棄你的隱私權。 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被商業社會監督的狀態。

除非,你使用 Apple 的產品。

Apple 最近沉浸在用戶隱私保護中,這是其他科技公司永遠不會想到的,可能也是你沒有意識到的。 這不是蘋果最近的立場,這是該公司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從 Steve Jobs 的領導下就開始了,並在 Tim Cook 的統治下迅速加速。

由於 Cambridge Analytica 醜聞和看似無休止的一系列數據洩露和駭客新聞,在過去的幾年裡,隱私的風險成為日常的談資。 這些事件讓消費者擔心科技公司收集的數據是如何被使用和濫用的。 然而,Apple 似乎是唯一一個有先見之明的大型科技公司,該公司在隱私問題達到危機點之前就已經解決了。

 

除了蘋果,其他科技公司不會保護你的隱私

隨著 iOS 和 MacOS 最近的每次更新,Apple 都一直在努力讓第三方更難以從用戶獲取數據。 例如,Apple 的 Safari 瀏覽器是第一個預設阻止第三方 cookie 的瀏覽器。 在 iOS 11和 MacOS High Sierra 中,Apple 更進一步實現了智慧跟蹤預防,降低了廣告商跟蹤用戶網路行為的能力。

Apple 最近發佈的 iOS 12系統可用於 iPhone 5s 和 iPad Air 及更新機型,這個系統使用戶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 Google 和 Facebook 帳戶, 因為這兩家巨頭會利用網頁上嵌入的「讚和分享」按鈕,在網上跟蹤我們。 千真萬確,Google 和 Facebook 可以跟蹤你的動作,即使你沒有與這些按鈕互動——直到 Apple 選擇了關閉它。

 

蘋果最好的產品不是 iPhone,而是保護隱私

Apple 的隱私保護擴展到了硬體本身。在 iOS 11中,Apple 就推出了一種可以從裝置的 Lightning 端口禁用傳輸的技術用以阻止壞蛋使用破解工具瀏覽裝置上的數據。該公司還率先採用 FileVault技術在其筆電和桌機實現全盤加密。而當使用 FileVault 2技術時,它會在每台 Mac 上啟用此加密功能,這使得有權瀏覽 Mac 的用戶在無密碼的情況下幾乎瀏覽不了電腦上的數據。

在最新的 MacBook Pro 上,Apple 甚至還推出了一款硬體逆止器,當筆電上蓋關閉時,筆電中的麥克風會自動停用以確保沒有人可以收聽你的聲音。此外,在 MacOS Mojave 中,應用程式現在需要你的明確許可才能使用 Mac 的鏡頭和麥克風,因此惡意軟體無法劫持你的相機,廣告商也無法使用廣告跟蹤技術來聽取你正在觀看的電視內容。

Apple 現在也對第三方應用程式開發商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政策。 該公司最近迫使 Facebook 從 App Store 中刪除其 Onavo Protect VPN ,原因是 Facebook 使用它來創建 Onavo 用戶瀏覽的每個網站的日誌(該應用程式仍可用於 Android 設備)。 如果開發商希望他們開發的程式下次更新後仍然在 App Store 中可用,那麼 Apple 還要求所有開發商就其如何使用用戶數據制定公開發布的隱私政策。 雖然簡單粗暴地強迫開發商發佈他們的隱私政策不能阻止濫用用戶數據,但它會創建一個書面記錄,以便更容易踢走那些侵犯用戶隱私的開發商。

為什麼Apple可以做些Google和Facebook不能做的東西

一旦我解釋了所有這些要點,有些朋友就會問我為什麼蘋果會這樣做? 換句話說,為什麼像 Facebook 和 Google 這樣的其他科技巨頭沒這樣做呢?我覺得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是意識形態方面的, 到目前為止, Tim Cook 沒有說過或做過任何讓我覺得他聲稱隱私是一項基本人權的說法不真誠。

但實話實說,Apple 是一家公司,公司的目標就是賺儘可能多的錢。 在這個科技巨頭的時代,用戶數據可能是新的黑金,只是 Apple 的商業模式並不依賴於這些資訊的貨幣化。 Apple 銷售高利潤的實物產品,每年賺取數千億美元。 而 Facebook 和 Google 的商業模式是圍繞廣告商建立的,他們希望儘可能多地獲得用戶數據,以便更好地定位用戶。 這就是為什麼 Google 永遠不會在 Android 系統中建立如同 Apple 那樣的反跟蹤和隱私保護的措施,畢竟 Google 和 Facebook不會切斷他們對所有黑金的訪問權。

這並不是說 Apple 不會收集用戶數據,它也收集,只是將用戶數據保持在最低限度。 據獨立研究人員稱,事實上,iOS 設備向 Apple 發送的數據比 Android 設送給 Google 的數據少十倍。 iOS 向 Apple 發送的大部分資訊在到達 Apple 之前都被添加一些隨機資訊到用戶的數據中,這種技術被稱為差分隱私,因此 Apple 無法知道數據是來自你的設備。

在隱私保護上,Apple仍然有改進的空間

我說的這些並不是說 Apple 在隱私保護上不需要改進了。我最大的牢騷是雖然Apple對用戶密碼使用端到端加密,使駭客、監管機構、甚至 Apple 本身都無法檢視這些資訊,然而它還沒有擴展到其他需要端到端加密的場合。 例如,我們許多人開始將所有文件存在網上, Apple 沒有為存在 iCloud Drive 和 Notes 中的檔案提供端到端加密,這實在令人失望。

然而,我應該提醒一下大家。 我理解為什麼 Apple(以及 Dropbox 和其他雲端空間商)不為存在雲中的檔案提供端到端加密:這是用戶體驗和安全性之間的權衡。 如果 Apple 要在 iCloud 上啟用端到端加密,而用戶(例如我71歲的母親)確實忘記了密碼,Apple 將無法恢復他們的照片,財務文件和任何其他存在 iCloud 中的資料。儘管如此,如果可以選擇在 iCloud Drive 上啟用端到端加密對於我們這些願意承擔風險的人來說會很不錯。

儘管有這些牢騷,我的立場依然存在。 當你為 Apple 產品支付額外的錢時,你不只是購買更好的工業設計或更先進的底層技術,你是在購買保留更多你自己資訊的權利。 在數據洩露成為常態,哪裡還有比隱私保護更好的產品?

原文鏈接:https://www.fastcompany.com/90236195/forget-the-new-iphones-apples-best-product-is-now-privacy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貓貓總指揮
1人給推

1.  貓貓總指揮 (發表於 2018年10月07日 14:19)
語畢,哄堂大笑

最近才有中國蘋果洩漏使用者隱私的事件

戈巴契夫頭髮最長,阿扁沒有貪污,蘋果最保護隱私。╮(╯_╰)╭
k
2.  k (發表於 2018年10月07日 23:37)
※ 引述《貓貓總指揮》的留言:
> 語畢,哄堂大笑
>
> 最近才有中國蘋果洩漏使用者隱私的事件
>
> 戈巴契夫頭髮最長,阿扁沒有貪污,蘋果最保護隱私。╮(╯_╰)╭

如果你指的是之前的iCloud事件,那件事連是不是真的都不知道。就算是真的,單一事件可以跟Google和Facebook整個商業模式建立在用戶個資上相比??前幾天Facebook才被罵把用戶提供用於兩階段認證帳號登錄用途的電話號碼賣給廣告商。
k
3.  k (發表於 2018年10月07日 23:47)
※ 引述《k》的留言:
> 如果你指的是之前的iCloud事件,那件事連是不是真的都不知道。就算是真的,單一事件可以跟Google和Facebook整個商業模式建立在用戶個資上相比??前幾天Facebook才被罵把用戶提供用於兩階段認證帳號登錄用途的電話號碼賣給廣告商。

至於為什麼iCloud事件 99%是假的,是因為現在基本上沒有半家一流企業會把用戶密碼直接存在伺服器上,都是至少使用sha256算出的一串亂碼(你登陸時輸入正確密碼就會算出相同的亂碼,但要從亂碼反推回明碼幾乎不可能),就算是內部員工也不可能拿到本來就不存在於伺服器上的東西
Lemon
4.  Lemon (發表於 2018年10月08日 09:44)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realtime/20180309/1311666/

除了蘋果,其他科技公司不會保護你的隱私
Irvin Chen
5.  Irvin Chen (發表於 2018年10月08日 12:14)
本文中沒有講到目前最關鍵的人工智慧做法差異。

Google / Amazon / BAT 等走的都是雲端模式,所有的資料都傳回雲上運算,收集越多資料,他們的系統越準確、越有利益;
Apple 是走本機模式,所有的個人資料都靠本機的晶片運算,所以 iPhone 才需要弄一個消費型裝置中最先進的深度學習晶片。
UGP
6.  UGP (發表於 2018年10月09日 06:18)
近年蘋果開始注重使用者隱私,但並非過去多年一直如此
https://ckhung0.blogspot.com/2013/05/apple-fbi-dhs.html
https://ckhung0.blogspot.com/2013/12/apple-backdoors.html
https://ckhung0.blogspot.com/2014/11/icloud.html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