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算不算是壟斷企業?

蘋果算不算是壟斷企業?

去年3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如何拆分大型科技公司》的文章,矛頭顯而易見地直指亞馬遜、谷歌及臉書等科技巨頭。有意思的是,當時,她並沒有提到蘋果。不過,在隨後的採訪中,華倫又補充稱,蘋果也應該被拆分。那麼,蘋果算不算是壟斷企業呢?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圖片來源:Ariel Davis

大獲全勝的蘋果,只想恃強凌弱

你剛剛花了500美元買了一台新的iPad Air。開新機過後,你就迫不及待地註冊Netflix帳號,並且想在這款搭載了Retina螢幕的新iPad上觀看《黑鏡》(Black Mirror)。

於是,你透過iOS系統APP商店App Store下載了NetflixAPP程式。打開這個APP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看起來像是錯誤提示的說明。

「你想加入Netflix嗎?」上面寫道,「目前無法在Netflix APP中註冊Netflix帳號。我們承認這是一個麻煩。但如果你已經是Netflix會員的話,你就可以直接登錄並開啟觀影之旅了。」

奇怪的是,這個頁面並沒有告訴你,如果要想註冊成為Netflix會員的話,該去哪裡註冊,又該如何註冊,沒有任何URL連結接或QRCode,總之一點提示都沒有。如果你不是Netflix會員的話,那你就進入死胡同了。

蘋果算不算壟斷企業?

這並不是這款APP的漏洞,而是蘋果的政策問題導致的。根據蘋果的使用條款及政策,不允許使用者直接向開發者付費使用其軟體或服務。

使用者只能向蘋果付費,然後蘋果從中收取30%佣金,餘下70%再分給開發者(對於佔App Store收入來源大頭的訂閱服務而言,如果使用者第二年繼續訂閱相關服務,蘋果只收取15%的佣金)。

為了加緊在這方面的管理,蘋果甚至還發出了禁令,不允許平台應用程式告訴使用者如何直接向開發者付費訂閱其產品及服務。

2018年,當Netflix不再願意向蘋果支付「蘋果稅」過後,Netflix學著Spotfiy以及亞馬遜的Kindle Books這兩款APP,不再在iOS系統APP中提供內購服務。從那以後,使用者只能透過Netflix官網等其它管道註冊及付費使用。

當然,這些品牌都算得上是巨頭,其提供的服務在大多數使用者眼中也屬於硬性需求,所以即便這種繞過蘋果的做法會給使用者帶來麻煩,使用者也還是會「跟風而來」的。

然而,對於小型開發者而言,他們可能就沒有其它選擇了,只好老老實實地遵守蘋果的遊戲規則。如果這些小型開發者提供的APP,剛好還是蘋果自家APP的競爭產品的話,那他們的處境可能就更加舉步維艱了。畢竟,蘋果自家APP不存在被收取佣金的說法,而且他們還可以獲取更多使用者設備及訊息等內容。

如今,一部分開發者針對蘋果的政策提出了不滿意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也開始留意並傾聽這些反映。

今年1月,專案管理軟體Basecamp的聯合創始人大衛·漢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告訴美國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稱,如果真的要搞淸楚蘋果App Store的收費、規則以及審核過程,可能會給人一種「卡夫卡式噩夢」的感覺(譯者註:即在荒誕處境下強烈的內心情感)。

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公司之一,蘋果一直以使用者友好型產品而廣受好評,而且還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尊重使用者隱私的良好形象。

2008年蘋果首次推出的App Store,雖然被視作是蘋果眾多發明中被低估的產品之一,但它在促進iPhone大獲全勝方面,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蘋果推出App Store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蘋果與開發者共同分享彼此的成功,並且讓所有的iPhone使用者成為最終受益人。

App Store最終的影響力,也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期。據行動APP及數位內容數據分析商App Annie稱,2019年,蘋果使用者透過App Store共計下載了320億款iOS APP,帶動了580億美元的消費。所以,App Store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主流產業。

然而,有批評聲音卻稱,App Store光鮮亮麗的成功背後,掩蓋了一個事實:蘋果現在利用其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欺凌、榨取甚至有時候還會對競爭對手和商業夥伴進行毀滅性打擊。

圖片來源:Yale Insights

多種跡象,讓人質疑蘋果的壟斷行為

當我們提到科技行業的壟斷企業時,你可能會想到谷歌(Google)的搜尋引擎,其占據所有網路搜尋引擎市場的93%左右;你可能會想到Facebook在社群媒體方面的主導,在過去十年中,Facebook以及其旗下的Messenger、WhatsApp以及Instagram等4款社群軟體,佔據了下載排行榜首的前四位;你可能會想到亞馬遜(Amazon),其電商平台市場占有率甚至比美國第二至第四大電商平台加起來的占有率還大;你還可能會想到早期的微軟(Microsoft),上個世紀90年代,市面上大約85%的電腦系統都使用的Windows系統,微軟還因此遭遇了反壟斷調查。

然而,你可能不太容易想到蘋果,在美國,蘋果手機作業系統的市場占有率接近50%,全球占有率則接近25%(就純市場占有率而言,谷歌的Android系統仍然是全球市場領先者)。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關於拆分科技巨頭的誓言,卻並沒有將蘋果包含在內。這可能是因為,儘管蘋果時不時地會遭來爭議,但整體而言,它仍然是受消費者青睞的品牌。

然而,越來越多的蘋果消費者、商業夥伴、反壟斷專家以及立法者開始提議,應該對蘋果進行相應的約束。不過,他們卻稱,蘋果可能看起來不像是典型的壟斷企業。

就App Store的營運方式而言,其收取的佣金費用、強制執行的條款與政策、對內容方面的限制,以及利用手頭資源抄襲其他公司的APP並排擠這些APP等行為,就是非常明顯的壟斷行為了。

不容置疑的是,Android系統的確提供了另一個選擇。然後,在美國,由於大多數行動APP營收都來自於iOS系統,開發者也不得不推出適用於蘋果系統的APP。

「如果你想開發一款APP,但iPhone使用者無法使用你你這款APP的話,你基本上是在『自殺』。」漢森告訴本報記者稱。

在消費者透過購買蘋果產品而進入蘋果的生態系統過後,消費者是否能夠真正地去選擇行動端系統,就是值得另外討論的問題了。

理論上來講,消費者可以用這些高價購置的蘋果硬體產品去換購搭載Android系統的設備,畢竟Android系統也有許多iOS系統的特色功能和APP。

但事實上,蘋果所建造的商業帝國,是立足於把消費者留在其生態系統圈中而建的:透過自己研發的小裝置以及配套軟體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在各種蘋果產品之間無縫銜接使用的同時,又無形之中在蘋果產品與其它品牌及系統的產品之間建立了一道隔牆。

當你從搭載iOS系統的手機切換至搭載Android系統的手機後,甚至連發送簡訊這種簡單操作都可能會讓你頭疼。如果你購買的蘋果產品越多,你可能會越來越覺得使用其他產品很麻煩,因此也只好選擇留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中。

相比於谷歌,蘋果提供的平台實際上開放程度非常低,除了蘋果自己提供的App Store,其根本不允許iPhone上出現其它的APP商店,而且也不允許使用者側加載從網頁端或其它渠道下載的APP。

據蘋果稱,其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使用者能夠信任其所下載的每一個APP。如果使用未經審核的APP,可能會導致侵犯隱私或者惡意軟體等情況的出現。

針對蘋果的說法,不少反對意見稱,對於保持在隱私安全與開放自主之間的平衡,實際上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即便是透過App Store下載的APP,也無法百分百保證不會出現侵犯隱私或者惡意軟體的情況)。

針對蘋果的不滿意見,其實也並不侷限於iOS系統。在蘋果硬體設備銷售疲軟的背景下,其試圖將公司定位轉移至以服務為主的科技公司,讓使用者能夠訂閱使用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News+,以及Apple Arcade等服務,同時,蘋果還推出了自己的信用卡。

但在這種背景下,關於對蘋果反壟斷的顧慮聲音越來越大。對於之前App Store是否會存在非法壟斷行為的討論,已經從一個假設性的討論,變成了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真實問題了。

蘋果算不算壟斷企業?

就反壟斷訴訟而言,蘋果面臨來自消費者的反壟斷訴訟,面臨來自開發者的反壟斷訴訟;還面臨著Spotify在歐盟正式提起的反壟斷訴訟。此外,蘋果還面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司法部(DOJ)的反壟斷調查,同時面臨著美國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調查。

這樣來看,這些訴訟和調查,不僅會直接影響蘋果的利潤,甚至還可能會對蘋果行動軟體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對此,蘋果卻堅持稱,其不存在壟斷行為,並一直在致力於將App Store打造成一個公平公開的應用程式商店(即便蘋果自家的APP也在App Store中上架)。

然而,面對史無前例的嚴格審查,也許這家以「固執」著稱的公司,要想證明其不存在壟斷行為,可能真的會面臨不小的壓力。

比如,就在前幾天,彭博新聞社還刊文稱,蘋果有望允許使用者在iPhone和iPad上修改預設瀏覽器和郵件APP,透過使用Gmail或火狐瀏覽器(Firefox)等競爭對手的APP,來取代蘋果系統內嵌的Safari瀏覽器和Mail郵件APP。

圖片來源:TheNextWeb

聽證會上的蘋果,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今年1月17日早上,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德市(Boulder),多名中小企業高管都出席了一場關於科技巨頭是否存在利用其市場力量來欺凌、榨取、複製甚至對創意型競爭對手進行毀滅性打擊的聽證會。

這場非同尋常的聽證會,並沒有在科技巨頭政治說客聚集地首都華盛頓舉行,主要由羅德島州(D-Rhode Island)民主黨眾議員、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商業和行政法小組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里尼(Rep. David Cicilline)召集並主持。

當天的聽證會,是關於數位市場和競爭的系列聽證會中的第五場,也是最後一場,並且將於今年4月向國會提交最終報告。

在聽證會的現場,坐在西西里尼背後的,是著名的反壟斷律師麗娜·可汗(Lina Khan)。去年,她因為公開批評亞馬遜的市場影響力而名聲大噪,隨後受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的邀請,作為專業的法律顧問,參與到這項調查。

作為反壟斷政策方面的激進派新面孔,可汗列席這些聽證會,也可以向科技巨頭表明,反壟斷委員會是決心要調查這件事情的。而在波德舉行的這場聽證會,原本谷歌和亞馬遜才是其中的主要控訴對象。

無線音響製造商Sonos對谷歌提起訴訟,聲稱谷歌侵犯其專利,並且惡意定價。智慧型手機配件製造商PopSockets則對亞馬遜提起了訴訟,稱亞馬遜經常採取「笑裡藏刀式的恃強凌弱」做法。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聽證會上的其它證人,卻將矛頭指向了蘋果。

藍牙追蹤設備製造商Tile的一位高管稱,其公司一直以來都依靠蘋果的平台,為消費者提供與硬體配套的iOS客戶端軟體服務。自2014年創立以來,Tile的業務發展都保持著上漲的勢頭。直到去年6月,有傳聞稱蘋果也會開發一個類似的藍牙追蹤設備。

據Tile副總裁兼首席法律顧問科斯騰·達魯(Kirsten Daru)稱,自那以後,Tile就遭到了來自蘋果的「圍剿」。

蘋果不僅從App Store中下架了Tile的產品,而且還從Tile公司挖走了一名工程師。此外,蘋果還推出了與Tile公司競爭的「離線尋找(offline finding)」功能,並將它內嵌至了iPhone作業系統中的「尋找iPhone」APP程式(雖然蘋果更早推出「尋找iPhone」APP,但Tile後來提供的功能,是蘋果最初所沒有的)。

這樣一來,對於iOS系統中的第三方APP來講,其推出的定位追蹤服務(這也是Tile的核心功能)在保護使用者隱私方面就存在不小的風險。相比之下,蘋果自身的定位追蹤功能就會讓人覺得相對安全。

蘋果推出的新技術,可以提高iPhone的追蹤能力,但卻完全沒有提及是否會開放給Tile或者其它開發者。對此,本報向蘋果方面提出詢問,但對方卻拒予置評。

一直以來,蘋果都能夠透過App Store獲取Tile使用者的全面訊息,包括使用者基本情況、搜尋歷史等等,但Tile卻完全無法獲取這些訊息。

「我們一直能看到,蘋果利用其絕對的市場優勢,把我們逼向處於競爭劣勢的一端。」達魯說。

蘋果算不算壟斷企業?

對此,蘋果卻義正辭嚴地稱,如果允許第三方APP追蹤獲取使用者定位等訊息的話,會造成嚴重的隱私安全問題,並稱其一直致力於既保護使用者隱私,同時又為開發者提供最開放的環境,讓他們向消費者提供最實用的軟體及服務。

在本報獲取的一份蘋果回應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信件中,蘋果副總裁兼法遵主管凱爾·安迪爾(Kele Andeer)寫道,蘋果並沒有限制Tile等第三方APP追蹤使用者定位訊息的能力,我們只不過是確保使用者這個事實罷了。

「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非常關心使用者的隱私安全保護。但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而言,這卻是極其重要的話題。」安迪爾在信中寫道。

蘋果還告訴本報稱,其正在與感興趣的開發者合作,在APP中推出「始終允許」定位追蹤的功能,並且使用者在首次下載使用APP時,就能自行選擇開啟或關閉這項功能。

Tile也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在開發者圈子中,因為蘋果經常抄襲第三方APP的核心功能,然後將這些功能更新至其作業系統中,業界人士甚至還用「sherlocking」這個術語來描述蘋果這種行為。

「Sherlocking」這個詞的原形「Sherlock(夏洛克·福爾摩斯)」,是之前Mac OS系統中的文件與網頁搜尋工具,可以理解為Spotlight的前身。

早在本世紀初,當時就有一款適用於Mac OS X系統的第三方網頁搜尋APP。這款APP可以讓使用者在無需打開瀏覽器的情況下,直接搜尋網路上的各種訊息,其APP名稱為「Watson(華生,譯者註:福爾摩斯的搭檔)」。

但沒想到的是,蘋果卻把Watson這款APP的功能照搬複製了過來,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特色功能。而蘋果的這項功能,就是前述的「Sherlock」。

圖片來源:ScreenCrush

2006年,開發Watson這款APP的科技公司Karelia Software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回憶道,其曾經還針對蘋果2002年的「抄襲」,專門向蘋果時任首席執行長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 )抱怨過。

「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賈伯斯回應稱(據Karelia創始人丹·伍德(Dan Wood)轉述說),「你知道鐵軌沿線用於修鐵路的那些手搖車和供乘客上下列車的小型裝置吧?其實這些就是你們公司。但蘋果卻是擁有這條鐵軌的蒸汽火車。」

從反壟斷角度而言,這個隱喻簡直就是一個「自投羅網」式的完美答案。

19世紀末,美國境內鐵路系統的壟斷行為,可以直接影響並決定使用其軌道系統的公司的生死存亡。正是因為其壟斷行為,才引出了美國首部反壟斷法律。

另外一句出自賈伯斯的經典語句也具有相關性。2006年,賈伯斯在提到蘋果時,引述了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稱,「能工摹其形,神匠竊其意(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對於竊取其它偉大的創意,我們從來沒有覺得是無恥之作。」蘋果高管事後試圖去解釋賈伯斯引述的這句話。但無論怎樣,不可否認的是,如今iOS系統中的大多數功能,實際上最初的創意來源,都並非出自蘋果。

公平地說,在許多成功的企業中都能找到這種做法的身影。商業成功,除了取決於創新之外,還離不開市場行銷和執行等方面。

綜合回顧App Store的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存在許多從最開始並不起眼的無名APP發展成為「耀眼之星」的案例,但是到最後,蘋果就直接竊取整合了其特色功能,並直接掠奪了其本應享有的利潤。

Tile公司認為,其就屬於這種情況下的「受害者」。此外,開發者布利克斯(Blix)也認為,他也是「受害者之一」。布利克斯開發了一款名叫BlueMail的智慧型郵件APP,其亮點功能包括匿名登錄功能。

據布利克斯稱,蘋果新推出的「以蘋果帳戶登錄(Sign in With Apple)」功能,就是抄襲的他的創意。2019年6月,蘋果推出這項功能後的幾天,BlueMail就被蘋果強制從Mac App Store下架了。

對此,蘋果聲稱,此舉是出於安全原因,並且拒絕了布利克斯的再次上架申請。

「App Store有一套完整統一的指導方針及政策,並平等適用於所有開發者,這也是出於保護使用者而考慮的。」蘋果在一篇聲明中稱,「布利克斯希望取消我司對基本數據安全的保護,此舉只會導致使用者電腦遭惡意軟體感染的可能,從而進一步破壞其Mac電腦,危及他們的隱私安全。」

對於蘋果的答覆,布利克斯決定以專利侵權提起對蘋果的訴訟。此外,他還在去年11月給蘋果CEO提姆·庫克(Tim Cook)寫了一封公開信,並透過推特推文號召並聯合其它「受害人」與其一道,參與到這場與蘋果的對決之中。

2020年2月,BlueMail恢復上架蘋果Mac App Store。然而,布利克斯卻稱,他不會就此撤訴。布利克斯的合夥人丹·沃奇(Dan Volac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蘋果恢復BlueMail的上架,證明了站出來發聲的價值。

圖片來源:CNBC

既是「裁判」,又是「參賽者」

對於許多依靠App Store而謀生的開發者而言,站出來發聲,可能是一種冒險策略。

去年9月,月經週期跟蹤及計算器APPClue的首席執行長伊達·提恩(Ida Tin)向《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透露稱,「能夠為你配送牛奶的供奶工只有一個的時候,你肯定不想惹惱對方。」

與此同時,蘋果也推出了適用於iOS系統的同類型月經週期追蹤功能,直接給Clue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隨後,蘋果允許Clue以及其它同類型第三方APP透過其健康(HealthKit)APP讀取相關數據,至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與蘋果內建功能公平競爭的機會。

正如蘋果表示稱,App Store就是要創造競爭的環境,讓消費者來做最終的選擇。

在本報獲取的那份呈交至眾議院反壟斷委員會的信件中,安迪爾還寫道,「自推出App Store以來,蘋果一直將公平競爭當作最佳方案(同時也允許其它APP與蘋果直接競爭),來幫助使用者體驗並使用最好的APP。在幾乎每一種類別中,都存在蘋果產品與第三方APP競爭的情況,而且相比之下第三方APP更加成功的案例也不知凡幾。」

據蘋果稱,如果蘋果拒絕第三方APP產品更新,甚至拒絕其上架的話,通常都是在考慮使用者利益的前提下而做出的決定。

當然,開發者也可以從中受益頗多。據蘋果稱,就App Store的營收而言,這些年來蘋果共計向第三方開發者返還支付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的APP中,有84%都是免費APP(比如Instagram、Twitter,以及Pinterest等),因此蘋果也不會從中收取任何佣金。這些免費APP的主要收入方式靠的是廣告營收,而蘋果從中的獲益,最多只是讓其設備更加有用,更受使用者青睞。

與蘋果自家推出的功能與服務保持著競爭關係的第三方應用。圖片來源:Apple

因為其極簡設計風格,蘋果的確深受不少使用者的青睞。對於蘋果有能力在推出新系統時整合新的功能,也存在值得肯定的方面,哪怕這種做法的確會讓一部分第三方APP成為「受害者」。

比如,我們很難想像,假如使用者想要使用手機手電筒時,卻只能打開App Store,透過搜尋關鍵詞從一系列不知其名的手電筒APP中挑選並下載某款APP,同時還要考慮其安全性,以及有沒有廣告的可能性。

蘋果允許其它第三方APP讀取其無法獲取的數據訊息,可能你會覺得這對蘋果不公平,但更加棘手的問題是,這些第三方APP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獲取多少數據訊息。

你可能會覺得,更簡單的方案是,直接由使用者來決定。但這個方案,卻存在一定的複雜性,而且在不少iPhone使用者眼中,他們可能還會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此外,這個方案還必須假設每一位開發者都會尊重使用者隱私,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也存在不少典型的反面案例。

但西西里尼在上個月的聽證會上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蘋果用這些理由來為自身行為辯護的話,實際上就是在面對其合法競爭對手的同時,故意透過這種手段來放大其自身產品及服務的優勢。

「我越來越擔心的是,蘋果會利用隱私問題來作為反壟斷調查的盾牌。」西西里尼說。

提到蘋果利用其自身優勢及權力竊取壓榨其它第三方APP,實際上照搬照抄只是冰山一角。在某些案例中,你甚至根本無法看到對第三方APP的任何益處,而最大的獲益者也總是蘋果自身。

來自瑞典的串流媒體音樂服務平台Spotify,其推出的APP,是蘋果自家Apple Music的競爭產品。

去年,Spotify在歐盟正式對蘋果提起訴訟,控訴其壟斷行為。此外,Spotify還上線了一個獨立域名網站「Time to Play Fair(是時候公平競爭了)」,圖文並茂地羅列了蘋果的不公平競爭之舉。

此外,Spotify還稱,蘋果多次拒絕或者故意拖延同意其產品更新的申請,在熱推其Apple Music的同時,惡意打壓並人為破壞Spotify的產品品質。

「他們總是給自己極其不公平的優勢。」Spotify首席執行長丹尼爾·艾克(Daniel Ek)寫道。

艾克說,在App Store中,蘋果既是「裁判」,又是「參賽者」。在華倫提出拆分大型科技公司的呼籲時,她也用了這個隱喻(不過,華倫最初並沒有呼籲拆分蘋果。但在後來的採訪中,她又補充稱,蘋果也應該被拆分)。

對此,蘋果在官網回應稱,App Store自首推以來,對使用者,甚至是開發者,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自App Store推出以來,整個行業都圍繞APP設計與開發為中心。為此,我們在美國境內帶動並增加了超過1.5萬個工作機會,在歐洲帶動並增加了超過1.57萬個工作機會。」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發現,蘋果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不滿。

2月13日,谷歌旗下的串流媒體APPYouTube TV帶頭發起了對蘋果的「抗議」,其宣稱,將不再提供透過iOS客戶端註冊新帳號的功能,並且自2020年3月13日起,還將取消通過iOS系統APP內的訂閱服務(除非直接通過谷歌設備在APP內繼續訂閱有關服務)。

這樣看來,還真的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在Android設備上,如果使用Google Play StoreAPP商店購買產品及服務,谷歌同樣要收取開發者30%的佣金。

就在同一時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一場遊戲論壇中,被稱為「虛幻引擎之父」、《要塞英雄》(Fortnite)開發商Epic Games遊戲公司首席執行長提姆·史維尼(Tim Sweeney),公開批評了蘋果和谷歌兩家公司。

史維尼稱,這兩家公司不僅收取高額的佣金,甚至還想方設法阻撓使用者使用其他的APP商店,比如其自己開發的Epic Games Store遊戲商店,它僅向開發者收取12%的佣金。

史維尼說,在遊戲與APP開發領域,「供應鏈中的一些參與者,逐漸積累並掌握了過度的權力,但他們根本算不上這個領域的核心。」

絕大多數開發者,要嘛不可能發展到這種規模,要嘛也不可能擁有這些巨頭那麼多的資源。

在Tile公司參與作證的那場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專案管理軟體Basecamp的聯合創始人大衛·漢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公開譴責了蘋果的條款及付款政策給一般開發者帶來的影響。

Basecamp也是眾多鼓勵使用者通過非iOS客戶端管道註冊並訂閱使用其產品及服務的公司之一。其這種做法,卻招來了蘋果發起的多次APP審核。「這對使用者而言,是一種極差的體驗。」漢森說。

有時候,科技公司並不會理會外界對他們的批評。其稱,那些人根本不懂這個行業。

然而,在科羅拉多舉行的那場聽證會上,其中四個核心證人,即Tile、Basecamp、Sonos以及PopSockets四家公司,都是科技行業中比較出色的初創公司。

其中,特別是Basecamp的聯合創始人漢森,其還是電腦程式語言領域的傳奇人物,使用Ruby語言寫的開源WebAPP框架就出自漢森之手。

透過那場聽證會,在場的立法者都覺得作證方的證詞非常有說服力,其中一部分證詞甚至令人瞠目結舌。

雖然這場聽證會是由民主黨派人士召集的,但科羅拉多州共和黨眾議員肯·巴克(Ken Buck)卻同樣對蘋果的行為感到失望,並且也計劃透過潛在的補救措施來完善目前的情況。「我相信大家都能看清的是,市場中的確存在權力濫用行為,應該及時採取行動來製止這些行為。」巴克說。

對於巴克的回應,漢森表示非常欣賞。「就目前而言,應該採取哪些針對性的行動,還沒有達成普遍認可的共識。但目前大家能夠對同一個問題提出了相同看法,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漢森稱。

圖片來源:Unsplash

對蘋果「下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蘋果在各個領域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矚目的,並且幾年前其還將總部搬遷至了加州庫比提諾(Cupertino)。所以,現在不是質疑蘋果的最佳時機。

至於國會、法庭,或者聯邦機構是否會採取相應措施,來改變現局的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他們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視公眾態度來決定。

從使用者角度而言,可能大多數使用者都基本上不了解App Store背後的故事。即便他們所有了解,可能也不會特別關心,除非越來越多的開發者站出來與蘋果對峙,甚至可能會以犧牲其產品功能為代價,就像Netflix和Spotify曾經所做的那樣。

一旦部分官員投票同意管控和約束蘋果行為的話,最後的結果可能是,蘋果各種設備之間的無縫銜接體驗可能會直線下降。也許,他們就需要向那些憤怒的使用者解釋,管控和約束蘋果的行為到底有什麼好。

在缺乏新的法律條款的情況下,反壟斷強制措施基本上全靠解釋。畢竟,基於聯邦法律而訂立的美國反壟斷法律,在條款用語方面相對絕對,同時也用詞也非常含糊。1890年正式生效的美國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其條款第二條約定如下:

任何人壟斷或企圖壟斷,或與他人聯合、共謀壟斷州際間或與外國間的商業和貿易,將構成重罪。

該條款並沒有具體解釋到底什麼才是「壟斷」,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共謀壟斷州際間或與外國間的商業和貿易」才算是有罪。因此,至於蘋果是否是市場占有率不到50%的壟斷企業這個問題,就值得商榷了。

「壟斷行為並不是透過數字來判定的,」國際非營利組織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的反壟斷律師米奇斯·托爾茲(Mitch Stoltz)稱,「它指的是在市場支配力方面的影響程度。」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種說法,即在某種程度上,iOS使用者實際上是被蘋果牢牢控制的一個消費群體,」托爾茲補充說,「iOS使用者購買的產品,本來價格就不菲,所以大體上來說,使用者相對而言不會頻繁更換新設備。近年來,使用者更換新設備的周期也越來越長了。這種客觀情況,也給予了蘋果一定的優勢,讓他們能夠更牢固地控制使用者。畢竟,如果使用者很快捨棄iOS系統,轉而選擇搭載Android系統的產品的話,蘋果就不可能有如此牢固的控制力度了。這就好比外出使用叫車軟體一樣,如果一家獨大,那乘客自然會被營運商牢牢控制,但如果市場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享叫車APP、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的話,那就可以打破這種牢牢控制的情況。」

針對蘋果是否存在牢牢控制使用者的說法,其導致的分歧,已經愈演愈烈,而且還出現了不少控訴蘋果公司的反壟斷案件。

其中,有一宗由蘋果消費者於2017年提起的集體訴訟案件,「佩珀訴蘋果案」,去年由蘋果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審理。

當時,針對原告佩珀等消費者提起的訴訟,蘋果首先向法庭提起了駁回原告起訴申請(motion to dismiss)。在該案件中,蘋果申請駁回原告起訴的理由是,原告不具有原告資格(lack of legal standing)。

1977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伊利諾伊磚案(llinois Brick Co. v. Illinois, 431 US 720, 1977)的判決。根據該判決,唯有買賣關係中的直接購買方,才可以向出售方提起反壟斷訴訟。

在佩珀訴蘋果案中,蘋果事實上只是App Store的平台營運商,而App Store中的各種APP,其直接出售方是APP開發者。因此,消費者可以起訴APP開發者,或者APP開發者可以起訴蘋果,但是消費者卻不具有起訴蘋果的原告資格。

蘋果申請駁回原告起訴的理由,得到了地區法院的支持,但是被第九巡迴法院上訴法院推翻。於是,蘋果就將此案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

去年6月,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最終以五比四的表決,判定蘋果敗訴,同時判定蘋果為App Store眾多APP的直接出售方。

這個判定結果,並不意味著原告就贏得了此案。它僅僅意味著,佩珀訴蘋果案,應該交下級法院審理。

如果這些訴訟案件的原告為APP開發者,那可能就更具有代表性。

的確,也存在不少由開發者向蘋果提起的訴訟案件。去年,幾款APP的開發者就提起了一宗針對蘋果的集體訴訟。該案件是由舊金山一家從事反壟斷業務的律師事務所代理的,該律所曾成功地打贏了蘋果操縱電子書價格的壟斷官司。

根據該集體訴訟案件的法院文件,該案件目前已進入私下調解階段。對此,原告代理律師團的一位發言人拒予發表評論。

蘋果算不算壟斷企業?

此外,也有不少法律思想家,紛紛呼籲恢復從前嚴厲強制執行聯邦反壟斷法律的做法,而大型科技公司則必然是其主要目標。

其中,包括反壟斷律師可汗,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olumbia Law School)教授、《大企業的詛咒》(The Curse of Bigness: Antitrust in the New Gilded Age)一書的作者吳修銘(Tim Wu)。一直以來,吳教授都堅稱,蘋果的「圍牆花園」,是自由競爭和開放網路的威脅因素。

雖然可汗主要因為其對亞馬遜的批判而名聲大噪,但她在最近發表於《哥倫比亞法律評論》(Columbia Law Review)上的一篇論文寫道,根據部分平台的某些動機與行為,的確有必要對其進一步規範。其中,她就提到了蘋果。

可汗認為,就反壟斷而言,消費者福利框架根本不適用於線上平台,後者關注的更多的是增長,而不是利潤,並且會藉助其在某個領域的主導優勢,通過偏袒或者掠奪性定價等方式擊敗其它領域的競爭對手。鑑於可汗目前已供職於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其已對此拒以置評。

如果蘋果的做法的確像是壟斷行為的話,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拿它怎麼辦?

根據華倫的提議,她建議禁止巨頭公司在營運在線商業平台的同時,參與其中並在平台上銷售其自身產品。

對蘋果而言,華倫的這個提議,即意味著,要嘛把App Store從蘋果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營運公司,要嘛就停止推出其自身開發的APP。

如果只能從中二選一的話,這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熟知的蘋果。

然而,華倫在民主黨陣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小。特朗普政府司法部反壟斷負責人馬肯·德爾拉希姆(Makan Delrahim)手下的部門,也相對更有利於營商。在國會方面,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這方面的管控約束達成一致。而認為最終能夠成功拆分這些巨頭企業的反壟斷專家,數量也微乎其微。

短期來看,一個相對更緩和並且現實的做法是,要求蘋果開發iOS系統對APP的側加載(這是谷歌在Android系統上的做法)。

除了可以側加載的APP程式,另外就是其它的APP商店,這樣一來就可以對開發者佣金的下降起到促進作用,或者至少能使用在iOS系統App Store中沒有上架的APP了。

蘋果很可能會針對第三方APP商店的風險問題小題大做,在搭載iOS系統的設備上運行非蘋果官方認證的APP,「其背後的安全顧慮也非常重要」,EFF反壟斷律師托爾茲稱。

「不過,在這種說法的背後,也存在一定的家長主義元素。」托爾茲補充說,「理想狀態下,消費者應該有權利去選擇其喜歡的APP商店及APP的。」

倡導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Public Knowledge的高級顧問約翰·貝格邁耶(John Bergmayer)稱,如果只是把側加載作為第一步的話,也可以有很大的作用。

貝格邁耶稱,它對目前關於公平競爭的顧慮能有一定的緩和作用,此舉不會就此阻止蘋果繼續牢固控制其App Store,也不影響其研發推出新的APP和功能。

「我認為,我們也不應該太極端化,就認為他不能創新,不能改變,甚至任何事都無法做。」貝格邁耶說,「當日,也不能認為凡事都可以保持完全開放,不受任何限制。」

貝格邁耶建議稱,對於蘋果這樣大型並且資源豐富的平台而言,我們應該期待他們能夠推出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在保證一定程度的開放的同時,好好地保護使用者不遭受各種隱私安全威脅。

理想狀態下,這方面的期待,也不應該僅僅侷限於蘋果這一個平台。對此,Public Knowledge已經呼籲國會通過一項數字平台法案(Digital Platform Act),針對數字市場製定全新的法律法規。

圖片來源:9to5Mac

「混亂是階梯」,無名之輩也能勇攀高峰

如今,大多數APP開發者可能都能意識到,如果要想進入iOS客戶端,你就必須要接受蘋果可能會竊取你的APP功能這個潛在代價。除此之外,還有平台上不菲的佣金,和各種變幻無常的使用條款及政策。

目前,我們似乎並沒有看到APP市場方面的衰退跡象。根據App Annie 2月初發布的年度行動市場報告,iOS客戶端APP的使用者消費情況,從2018年的500億美元增至了2019年的580億美元。

而據APP分析機構SensorTower的預估,iOS客戶端APP的使用者消費情況,有望在2023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App Annie的市場洞察總監阿米爾·戈多拉提(Amir Ghodrati)稱,APP開發者肯定對蘋果和谷歌收取高達30%的佣金表示不滿。

然而,考慮到iOS市場的規模及增長空間,不少開發者認為,相比於想方設法讓使用者直接向他們付款,借助iOS平台實現其APP價值,即便支付30%的佣金也是值得的。

戈多拉提還提到,針對與蘋果自家產品競爭的問題,可能就喜憂參半了。對於像Tile一樣的單一工具類APP而言,如果蘋果將其APP功能整合在iOS系統後,那他們的下載量肯定會被腰斬。然而,對於提供遊戲和流應用程式等特定內容開發者而言,蘋果通常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一部分開發者,在面對蘋果各項「刁難」和「壓迫」的背景下,靈活應變,逆境求生,成功地抵擋住了蘋果的各種花招。

2016年,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刊文報導了多款圖像編輯APP開發商Pixite的掙扎,向讀者展示出,這種商業模式的極度脆弱性。與此同時,這款APP的未來也生死未卜。

就在2月初,我透過郵件方式聯繫了Pixite,了解他們現在的經營狀況。其聯合創始人尤金·卡內科(Eugene Kaneko)熱情地回覆了我的郵件。

「我們已經調整了訂閱服務的商業模式,目前使用者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整體發展勢頭也比較好。另外,我們還將在幾週之內透過App Store上架我們開發的第17款APP,我有信心這款APP肯定會廣受好評。」卡內科寫道。

對於APP發展熱潮,我們並不會就此感到大驚小怪。畢竟,對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平均都接近4個小時。全球範圍內,人們除睡眠以外的時間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使用手機。

只要有手機,我們就可以盡享各種串流媒體和社群軟體之中,還可以閱讀新聞、玩遊戲、藝術創作、管理智慧型家居設備、做生意等等。

去年六月,當新聞首次報導稱,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將展開針對蘋果和其它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調查。蘋果首席執行長庫克堅稱,蘋果「不是壟斷企業」。

此外,針對從生態系統中剝離iOSAPP平台的提議,庫克也提出了批評看法。他還提到,在許多有著長時間經營歷史的實體商店中,比如沃爾瑪商場,除了銷售第三方貨物以外,他們也同樣在銷售自家品牌產品。

但是到了年底的時候,庫克似乎就開始在迴避這個問題了。雖然他聲稱蘋果不是壟斷企業,但在某場採訪中,他卻不再對其正面回應。

「只要壟斷不被濫用,那就不是壞事。」庫克說,「對於這些受爭議的公司而言,問題在於,他們存在濫用行為嗎?這個問題,還是應該由管理機構來回答,我在這方面沒有話語權。」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