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告前「首席馬達大師」判決出爐,部門2/3員工離職真是惡意挖角嗎?

Gogoro告前「首席馬達大師」判決出爐,部門2/3員工離職真是惡意挖角嗎?

Gogoro 去年爆發離職員工竊密案,前 Gogoro 研發資深協理林松慶與前人資部門主管凃志傑離職後另成立湛積公司,前前後後挖角 Gogoro 高達20名員工,遭 Gogoro 控告違反競業禁止及禁止挖角等條款,並向兩人求償800萬元。

相關閱讀:Gogoro傳出機密遭竊、離職員工被聲押,對手是Gogoro前「首席馬達大師」

近期民事判決出爐,台北地方法院判 Gogoro 敗訴;但另一件民事訴訟案,最高法院同意對林松慶執行假處分,禁止林松慶在今年6月1日前不得到湛積任職或利誘 Gogoro 員工離職。在臺北地方法院判決書中,Gogoro 強調,動力系統部門出走,對 Gogoro 損害持續擴大,包括馬達設計研發團隊重新建立、現有及未來計畫延宕、合作機會流失、新品上市等受衝擊。

交鋒一:離職創業違反競業條款?

Gogoro 主張,林松慶自2013年5月任職於 Gogoro 動力系統設計研發部門,從動力系統副理升任至資深協理,掌握電動機車馬達設計的相關技術與 know-how、供應鏈名單、成本價格、潛在使用客戶名單;而凃志傑為 Gogoro 前人力資源部門最高主管,同樣掌握員工的薪資狀態、薪資結構。且為避免同業不當競爭,兩人都與公司簽訂僱傭契約,均明定競業禁止及禁止挖角等條款,林松慶於2019年6月1日離職,當時 Gogoro 要求林松慶在離職2年內不得到競爭公司工作。

林松慶自2013年5月任職於 Gogoro 動力系統設計研發部門,從動力系統副理升任至資深協理,曾被稱為 Gogoro 首席馬達大師。截圖自YouTube

林松慶離職後,以岳父黃岩的名義成立湛積,擔任執行長一職,凃志傑為營運長。林松慶主張,湛積公司登記主要為資訊軟體、資料處理等服務業,主要業務為協助客戶發展機器人、無人車、無人機之動力機械系統,開發「LSC產品開發平台」提供輕型載具電動化系統解決方案,並無「電動機車馬達」項目,兩者無競爭關係存在,與 Gogoro「整車製造廠」的業務方向不同。

在競業競止補償金上(指勞工在屢行競業禁止時間,補償離職後的生活所需),Gogoro 指控,林松慶離職前於2019年5月底即關閉薪資轉帳帳戶,導致 Gogoro 無法匯5月份薪資與競業禁止補償金,同年 Gogoro 向新北地院提存競業禁止補償金2,850,205元。

不過,法官從一份林松慶與 Gogoro 對話紀錄來看,當時林松慶與 Gogoro 討論離職後競業禁止補償金,過程曾提出某份不詳內容的文件,要求林松慶簽署,但林當時並未同意,對於 Gogoro 主張雙方事後合意離職後競業禁止的補償金,法官認為難以採納。且林松慶在離職後長達2年之時間中,拋棄依其自身專業,不得在相同或近似領域創業或任職賺取工資,造成林松慶難以維持生計,顯失公平性。

針對競業禁止條款,立勤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沛聲認為,「員工本來就有創業的自由,勞基法中也規定了競業禁止條款原則無效,因此林松慶離職後另行創業完全合法。」

交鋒二:部門2/3員工離職是惡意挖角?

另一個交鋒點在禁止挖角部分,Gogoro 主張在2019年10~12月期間,Gogoro 動力系統部門離職比例高達2/3。 Gogoro 統計過去5年離職率,每年最多兩位,是首次發生這樣的大規模離職。

Gogoro 動力系統部門離職比例高達2/3,Gogoro 統計過去5年離職率,每年最多兩位,是首次發生這樣大規模離職。圖片來源:侯俊偉攝影

其中一位證人鄭宗泰指出,離開 Gogoro 加入湛積公司是因為跟林松慶有共同目標,
因此放棄 Gogoro 所有股票配發、約200-300萬估值,他指出「當初以為原告公司(Gogoro)是摩托車公司,但事實上其為能源公司,因此重點會在電池的發展,與我熟悉的動力系統技術不符,」因此在加入 Gogoro 的3個月就決定離開。

法官認定,離開 Gogoro 的20名員工,離職原因包括公司制度、薪資、職涯、家庭、人際關係等等考量因素,難以證明被告使用不當手段唆使員工離職的事實。

Gogoro回應:最高法院同意執行假處分

針對判決內容,Gogoro 官方僅回應「偵查不公開原則,不便評論」,並強調在另一件民事訴訟案,最高法院同意對林松慶執行假處分,指林松慶在今年6月1日前,不得直接或間接到湛積公司任職以及惡意挖角 Gogoro 員工。

不過,接下來的刑事訴訟或許才是重點,關鍵在提告人是否能舉證有妨害《營業秘密法》罪,但過往鮮少有勝訴案例,唯當年台積電控告研發處前處長梁孟松洩漏營業祕密給競爭對手三星,台積電經過四年纏訟最終勝訴。

相關《營業秘密法》成立案件微乎其微,主要是許多公司未盡到合理保護措施,法院對營業秘密認定十分嚴格。這場新創圈高度關注的訴訟案,最終誰會贏,仍時間檢驗一切。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