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藝術家使用國際太空站的機載系統,結合宇宙輻射數據鑄造 NFT,任何地球人都可免費領取

丹麥藝術家使用國際太空站的機載系統,結合宇宙輻射數據鑄造 NFT,任何地球人都可免費領取

NFT 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個領域開展,也替數位藝術創作開啟了新的大門,丹麥藝術家 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øm,就在去年底啟動了一項相當特殊的專案企劃,專案名稱為「Celestium」,它是首個於太空運作的人工智慧及區塊鏈藝術作品。

Celestium 的主要構想由 Falkenstrøm 及丹麥發明家 Niels Zibrandtsen 共同起草,所使用的科技則由 ARTificial Mind 工作室開發,並借鑒了美國 NASA 的遙測數據、太空照片以及太空人 Nicole Stott 的作品,由新創企業 Lonestar、軟體服務商英商科能及太空基礎設施企業 Redwire 主導整個計畫。從去年 12 月 17 號以來,Celestium 專案便透過國際太空站(ISS)當中 NASA 所屬的機載 Ubuntu 系統運行,結合了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演算法,利用國際太空站蒐集的宇宙輻射數據,生成一系列加密貨幣與 AI 繪製的行星影像,這些影像對應了實際環繞於太陽系運行的近地小行星,總數量超過 60 萬顆,經由數千張行星、恆星和星雲圖片的訓練,運用生成對抗網路(GAN)產生出具有獨特天體效果的可視化動態影像,其格式為 mp4 檔。

丹麥藝術家使用國際太空站的機載系統,結合宇宙輻射數據鑄造 NFT,任何地球人都可免費領取

基於公平公開原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Celestium 代幣來兌換將這些圖像,並將其鑄造為 NFT 保存,而要獲得 Celestium 代幣並不需要支付任何現金或刷卡,只需協助完成一幅 1000x1000 像素大小、由全體用戶共同創作的數位畫布即可(網址:https://celestium.space/grid),每繪製一個像素,就能獲得一枚 Celestium 代幣,這幅作品將會在台灣時間 3 月 22 日晚上 8 點上傳到國際太空站,在此之前,你都能自由地獲取 Celestium 代幣。實測結果,一枚 Celestium 代幣就能兌換到多組行星 NFT 影像,但也有許多行星價格不菲,如果真的想要,那就只能多費點力氣在畫布上多畫幾筆了。有趣的是,當你兌換的同時,不僅會在錢包中收到 NFT,還會收到一筆太空垃圾的追蹤紀錄,像是火箭的殘骸,點擊所屬連結就能追蹤其位置,用以提醒用戶,當人類在探索太空之時,其實也製造了不少的廢棄物。

進入網址即可看到剩餘的時間,在畫布上繪製一個像素點就能獲得 Celestium 代幣。

畫布共有 1000x1000 像素大小,可以自由放大縮小,近期俄烏戰爭也成為繪製的主題。

Pornhub!?

點選右側顏色再點擊畫布任意位置,即可進行該像素的鑄造流程。

完成後便能獲得一枚 Celestium 代幣。

接著轉至小行星資料庫,value 項目為 0 的項目,就代表價格在 1 枚代幣以下。

點擊兌換鍵即可預覽行星圖像與相關資訊,按下確認即可開始鑄造。

鑄造完成後即會發送至錢包。

點擊圖片即可放大瀏覽,動態效果其實相當不錯。

根據官網的說明,Celestium 的創作理念,是想要提升人們對於未來太空、技術、人性相關問題的認識,並挑戰現有的太空權力分配,雖然在 1967 年的「國際外太空條約」(International Outer Space Treaty)中,已將太空定義為全人類的疆域,可供所有國家自由探索和使用,且不得被佔領或據為己有,但至今依然只有少數國家與私人企業,擁有探索太空的能力與技術,同時也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雖然看似人人機會均等,但只是形成了新一波先搶先贏的太空競賽,某些私人公司積極研究小行星的開採,只因其資源價值預估可達上兆美金,而非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因此 Celestium 這個專案其實也是一項實驗,利用機器學習與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對全人類免費開放虛擬的太空資源,看看是否會再次因為技術、能力、資訊的差異,重演與現實世界相仿的資源分配不均狀態?以及探索未來是否能透過哪些手段,來促進公平的分配。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