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導體製造過程中,「切割」、「研磨」與「拋光」等工序不可或缺,而這些設備的製造霸主,就是來自日本、擁有近九成市占的企業——DISCO(ディスコ)。更特別的是,這間擁有近7000名員工的公司,內部沒有主管下達命令,所有任務、報酬與決策都由一種名為「Will」的社內通貨制度來運作。
工作怎麼決定?誰來分配?答案是「用Will競標」
DISCO 員工每日可透過專用的手機App自由挑選任務,每完成一項任務即可獲得對應的 Will 點數。舉例來說:
-
翻譯52頁法律文件:500萬 Will
-
測試研磨設備:200萬 Will
-
協助新進員工面試:20萬 Will
-
處理發票:8萬 Will
-
工廠內舉辦技術訓練:150萬 Will
員工之間也可用 Will 委託工作,例如某主管曾以 1萬5000 Will 請同仁協助籌辦年終聚會。想使用會議室、吸菸區,也都得支付 Will。
完全自由流動,不需要上司批准
在 DISCO,沒有人有指派權,員工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也可以轉調到其他團隊。一切由「Will」驅動:誰開價、誰接單、誰做得快、誰做得好,全都反映在 Will 餘額上。而員工的 季度獎金有40% 是依 Will 點數多寡決定的,高績效自然高收入。
不過,制度也有懲罰機制。內部設有772條罰款條目與337種獎勵項目,若有行為導致公司損失或非效率,會被自動扣除 Will,例如公關若未妥善應對負評報導,就會被罰。
連主管的「存在成本」都用 Will 衡量
DISCO 內部為每位員工設定「存在成本」,也就是公司每月要花多少資源養你。每月初,員工帳戶會被扣除相應金額,需自行接案「賺回來」。階級越高,成本越高,例如中階主管每小時成本為1萬400 Will,社長關家一馬的成本則為2萬6600 Will。
有員工曾因命名錯誤被罰1000萬 Will,氣得大罵制度荒謬,但轉念一想:「也許這是神要我多賺點 Will 的啟示。」顯示這套制度對不同性格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接受度。
Will 系統自2011年正式全面實施,起初是由現任社長關家一馬自2008年構思,歷經3年爭取才落實。這種「完全市場化」的管理方式,成功提升了員工滿意度、營收與市占率。
Sony、Toyota、Panasonic 等日系大廠都曾赴 DISCO 參訪,試圖了解 Will 系統的運作原理。不過目前,尚無其他企業真正導入這樣的社內經濟系統。
- 新聞來源:gigazine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