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跳槽到微軟卻猛挖老東家同事,蘇萊曼今年又繼續「掏空」Google DeepMind 核心團隊

跳槽到微軟卻猛挖老東家同事,蘇萊曼今年又繼續「掏空」Google DeepMind 核心團隊

AI人才戰火再升溫,這次槍口對準的是 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曾與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一同創立 DeepMind 的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2024年3月加入微軟成為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EVP)兼 Microsoft AI 的 CEO後,動作頻頻,而今年光是半年內就從老東家挖走超過 20 名工程與產品幹部,直攻 Gemini 聊天機器人團隊核心。

其中動作最大的一筆,就是前 Gemini 工程總監阿馬爾·蘇布拉馬尼亞(Amar Subramanya)也跳槽微軟,並在 LinkedIn 證實新職位為人工智慧副總裁。他公開表示:「這裡的文化讓人耳目一新,大家謙遜務實,卻又充滿遠大理想。」與他一同加入的,還包括工程主管索娜·古普塔(Sonal Gupta)、軟體工程師亞當·薩多夫斯基(Adam Sadovsky)與產品經理提姆·法蘭克(Tim Frank)。根據內部消息,這波行動的總挖角人數至少達到 24 人,而且幾乎都是蘇萊曼當年親手培養的老部屬。

AI 圈跳槽潮背後,算力才是真正籌碼

其實,這已經不是蘇萊曼第一次對 Google「下手」。去年他就從 DeepMind 挖來多明尼克·金(Dominic King)和克里斯多福·凱利(Christopher Kelly),成立 AI 醫療部門,目前該部門推出的 AI 診斷系統,據說在處理複雜疾病上表現比人類醫師高出四倍準確率。這種「帶槍投靠」的手法,讓微軟不只省下培養成本,更可即刻形成戰力,並對 Google 的研發節奏造成實質干擾。

這波跳槽潮的源頭,其實來自微軟去年 3 月對蘇萊曼創辦的新創 Inflection AI 進行的「人才併購」,斥資 6.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90.9 億元),不僅取得技術授權,還將整個團隊一併納入微軟旗下。蘇萊曼也因此順利成為微軟 AI 的指揮中心,擁有資源、人力與方向設定的主導權。

這波 AI 人才爭奪戰也延燒到 Meta、OpenAI 與蘋果。DeepMind 另一位重量級成員馬特·維洛索(Mat Velloso)選擇投身Meta,加入其全新「超級智慧」AI 團隊。Meta 除了在上月對資料標註新創 Scale AI 投資 1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4405 億元),還延攬聯合創辦人汪韜,以及蘋果 AI 高層龐若鳴,後者離職原因被認為與蘋果否決開源AI的保守策略有關。

更誇張的是,Meta 還在一週內從 OpenAI 挖走 8 名研究員,引爆業界爭議。OpenAI 研究長陳信翰甚至在內部備忘錄形容這波跳槽潮為「偷家」,並緊急調整薪資結構。如今的 AI 市場,光靠高薪已經不夠,祖克伯點出核心關鍵:「頂尖人才要的不是頭銜,而是 GPU。」一位 Meta 研究員就曾對 Perplexity 執行長嗆聲:「等你有一萬張 H100 顯卡再來找我。」

至於 Google 則表示相對冷靜,強調 DeepMind 的員工流動率低於業界平均,且也有從微軟招募研究人員。儘管如此,這波針對 Gemini 團隊的連環挖角,勢必讓 Google 備感壓力。

而這背後更大的矛盾也開始浮現——當科技巨頭對 AI 人才開出天價的同時,基層員工卻面臨大量裁員。微軟不久前才裁撤 9100 個職位,將資源重新分配到 AI 項目,這讓科技業出現明顯的「兩極化」趨勢: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變得炙手可熱,其他人卻面臨淘汰危機。

 

 

IFENG
作者

鳳凰網(科技),集綜合資訊、視訊分發、原創內容製作、網路廣播、網路直播、媒體電商等多領域於一身,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代碼:FENG),成為全球首個從傳統媒體分拆上市的新媒體公司。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