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科學革命的推手嗎?一項針對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的研究,試圖驗證 AI 是否具備「諾貝爾獎等級」的創造力。
這項研究使用由美國新創公司 Anthropic 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 Claude 3.5 Sonnet,自動生成上千個研究假設,並邀請專業研究人員提供具競爭力的人類版本,進行比對分析。
初步盲評階段發現,AI 提出的假設在「新穎性」評分上普遍高於人類版本。然而,當進入實際實驗階段後,研究團隊針對 24 個 AI 假設與 19 個人類假設進行獨立測試,結果顯示 AI 的新穎性評分大幅下滑,反觀人類的假設則維持穩定表現。
研究指出,AI 常會使用吸引人的詞彙來包裝已知概念,讓假設看似創新,實則缺乏實質突破。此外,AI 在判斷實驗可行性上也存在明顯不足。
這項結果也引發學界對「科學創新該如何被評價」的討論。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指出,「新穎性」本身就是一項難以界定且充滿主觀判斷的標準,連人類評審之間都常意見分歧。
儘管如此,AI 與人類假設評分之間的差距已經小於預期。美國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專家表示,若 AI 能夠在訓練階段接觸更多高品質研究成果,其創造具潛力假設的能力仍可望持續進步。
研究團隊也預測,未來 AI 可能會在提出研究假設的工作上扮演更重要角色,而科學家則專注於驗證實驗與深入推理。這不僅提高科學研究效率,也可能重新定義「科學探索」的本質。
- 延伸閱讀:好萊塢反擊人工智慧:環球影業於片尾加入「禁止用於 AI 訓練」聲明,加強版權防護
- 延伸閱讀:川普《AI政策願景藍圖》對決歐盟《人工智慧法案》:鬆綁與設限,兩套AI治理邏輯的全面對照
- 延伸閱讀: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爭議:Meta 為何堅決拒簽?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