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當年的 500 美元顯卡嗎?不論是 NVIDIA GTX 1080,還是 AMD RX 5700 XT,都能在 1440p 高畫質下順暢遊玩,甚至小幅調整設定就能挑戰 4K 遊戲體驗。
不過這樣的「黃金性價比區間」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動輒 1000 美元(約新台幣 3.3 萬元)以上的旗艦顯卡成為市場主角。如今,顯卡產業正陷入「高價常態化」,玩家們則被迫重新思考升級價值。
高階功能不見得是剛需,玩家多半停留在中階顯卡
以 RTX 5080 為例,雖然強調光線追蹤、超高畫質,但對多數玩家來說並非必要。根據 Steam 最新硬體調查,平台最主流的顯卡仍是 RTX 4060 等中階型號,而且超過一半玩家的顯示器解析度依舊停留在 1080p。
換句話說,頂級效能的受眾其實只是小眾群體,但顯卡廠卻把資源過度傾斜到高階市場,導致一般玩家要嘛被迫為用不上的功能付出高價,要嘛只能壓低預算,兩頭為難。
從 RTX 2080 Ti 開始,顯卡高價化走上不歸路
回顧顯卡價格飆升的源頭,NVIDIA 堪稱始作俑者。
自 2018 年 RTX 2080 Ti 推出,消費級顯卡首次突破 1000 美元,並用「光追」、「AI 升級」等技術包裝高價,但當時相關遊戲內容尚未成熟,玩家其實是在為「未來功能」提前買單。
更糟的是,AMD 也逐漸跟進。旗下 RX 7900 XTX 作為 RTX 4080 的對手,價格同樣突破四位數美元區間,徹底放棄「高性價比」定位。這種默契式漲價,讓原本的高價特例變成市場常態。
PC 組裝成本暴漲,新玩家轉向主機市場
顯卡價格暴漲不只影響升級,也擠壓了整個 PC DIY 生態。
過去1500 美元(約新台幣 4.9 萬元)就能組一台暢玩 3A 遊戲的整機,如今光是一張高階顯卡就要 1200 美元(約新台幣 3.9 萬元),整機預算逼近 2500 美元(約新台幣 8.2 萬元)。
這樣的門檻,讓 PC 遊戲逐漸從學生、社會新鮮人的「親民嗜好」,變成高收入族群的專利。對潛在新玩家而言,面對動輒數十萬元的裝機成本,更傾向選擇 PS5、Xbox 等相對便宜的遊戲主機。長遠來看,這將削弱 PC 遊戲市場的活力。
500 美元檔位的消失,是玩家與產業的雙輸
事實上,500 美元價位才是顯卡市場的核心戰場。
這一價位能兼顧 1440p 高畫質需求,在合理設定下也可支援 4K,又不至於因功能過剩而被灌水溢價。對玩家來說,這是最合理的投入;對產業來說,則能平衡利潤與用戶黏著度。
未來不論是 NVIDIA、AMD,還是後起的 Intel,都必須重新回到這一價位帶,才能讓 PC 遊戲回歸「人人可享」的本質。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