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Apple Watch Ultra 3 和 Apple Watch Series 11 有個關鍵變化,它們的鈦金屬錶殼採用 3D 列印製成。這不只是材料替換,而是一場真正的生產工藝革命,也讓 Apple 成為少數能以量產規模使用金屬 3D 列印的科技品牌。
材料使用量減半,一年省下 400 公噸鈦金屬
起初,Apple 的想法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將原本用於原型開發的 3D 列印技術,直接用來量產數百萬顆,並完全符合 Apple 外觀與結構標準的錶殼,但在今年的 Apple Watch Ultra 3 和 Apple Watch Series 11 鈦金屬版本做到了。
Apple 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導入金屬 3D 列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永續。傳統鍛造採「減材加工」,需要削掉大量材料;但 3D 列印採「積層製造」,物件直接堆疊出最接近成品的形狀,大幅降低浪費。
因此 Ultra 3 與 Series 11 的鈦金屬使用量比上一代減少整整 50%。Apple 推估,今年光是 Apple Watch 就能節省 超過 400 公噸的原鈦,對 Apple 2030 碳中和目標有相當關鍵的意義。

六雷射同步打印、900 層堆疊:真正的精密製程
走進 Apple 的生產線,可以看到一台台大型 3D 列印設備日夜運作,有點像白色樂高塔。每台機器同時使用 6 支雷射的檢流計,反覆堆疊超過 900 層金屬粉末,每一層僅 60 微米厚。
Apple Watch 與 Vision 製造設計資深總監 J Manjunathaiah 博士解釋,鈦金屬在列印前得先被霧化成 50 微米粉末,而且含氧量必須被嚴格控制,否則高溫下會直接反應失控。
Bergeron 表示,這完全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精度的極限挑戰」,仍得在「量產速度」與「精密品質」之間取得平衡。
積層製造的另一個優勢,是能製作過去鍛造難以做到的細節。例如能在錶殼內側列印特定微型紋理;增強行動網路錶款天線的塑膠隔離層黏著,並改善防水結構的封合效果,這讓錶殼強度、韌性與重量取得更佳平衡。

不只 Apple Watch:iPhone Air 也導入 3D 列印金屬結構
除了今年 Apple Watch Ultra 3 和 Apple Watch Series 11 鈦金屬版本以 3D 列印製成,新推出的 iPhone Air 的 USB-C 埠,同樣採用再生鈦金屬粉末,並以金屬 3D 列印打造,成功實現更纖薄同時兼具耐用度的設計。這代表 Apple 已將積層製造視為長期方向,而非單一實驗性技術。

- 延伸閱讀:如何啟用 Apple Watch 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偵測功能?
- 延伸閱讀:Apple Watch Series 11 評測:24 小時續航力、5G 網路、售價 12,900 元起,誰適合買?還是 Watch SE 3 更划算?
- 延伸閱讀:Apple Watch SE 3 評測:S10 晶片、隨顯螢幕、快充全都有,售價 7,900 元起
- 延伸閱讀:Apple Watch Ultra 3 登場:支援衛星 SOS、最大螢幕與 42 小時電池續航
- 延伸閱讀:Apple 地圖台灣開放自行車導航,同時支援 Apple Watch 與語音回饋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