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 Power 電動車董事長沈瑋:我們真的不是 PPT 造車

Thunder Power 電動車董事長沈瑋:我們真的不是 PPT 造車

打造電動車品牌,並非不可能,當特斯拉(Tesla)市值逼近600億美元大關,已經超過福特、通用等大廠時;為什麼,Thunder Power 許下的願景,卻被不少人認為是「做夢」,只是喊口號而已?

2015年,Thunder Power 電動車第一次亮相,在法蘭克福車展上獲得不少鎂光燈關注,儘管他們規劃在2019年左右,才會量產上市,但從外型、規格來看,他們並非沒本錢成為特斯拉第二,或是亞洲版的特斯拉。

Thunder Power 電動車董事長沈瑋:我們真的不是 PPT 造車
▲Thunder Power 日前公佈第一台 Sedan 房車預購計畫,
未來還將陸續推出雙門跑車、休旅車等車款。圖片來源:Thunder Power

 

從亮相到量產上市,Thunder Power 規劃四年時間,其實和特斯拉 Model S 的進度時程相去不遠,只不過,外界的質疑卻始終沒停過。 「我不是 PPT 造車阿,不曉得為什麼,有一批人一直不相信,我從來就沒有賣過任何一張股票,而且那也賺不了什麼錢。 」沈瑋強調。

質疑一: 創辦人背景不懂車

根據 Thunder Power 提供的資料,沈瑋是美國和香港的註冊會計師,同時也是安侯建業(KPMG)的前合夥人。此外,他在科技、私募股權、風險投資業務擁有超過30年的營運和管理經驗,其中有10多年,是在中國汽車產業工作。雖然,他並非和汽車產業毫無關連,不過外界認為,沈瑋的強項應該是金融才對。

Thunder Power 電動車董事長沈瑋:我們真的不是 PPT 造車
▲雖然沈瑋的背景和香港金融圈相當密切,但他說自己其實是台灣人,
對於這塊市場能不能發展電動車,相當了解。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其實金融反而是我最弱的一環。」沈瑋表示,不曉得為什麼大家一直關心他的背景,抱持懷疑態度,但 Thunder Power 的表現是靠團隊,透過團體研發力量打造電動車。他雖然不像特斯拉創辦人一樣是明星,但還是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沈瑋強調,做電動車最難的是底盤,而 Thunder Power 的專利底盤就是他設計的,和汽油車底盤很不一樣,需要考量電池擺放位置,分配重量。

質疑二:研發不足、經費不夠

2011年,沈瑋入主台灣上櫃公司昶洧(現為淳紳),宣佈一舉轉型,將公司原本的工具機、電動馬達業務,轉為發展電動車,「累積至今,約投入1.2億美元經費。」除了位於義大利的研發中心外,也會陸續在中國贛州、台灣設立研發中心。

儘管相比各大車廠、Tesla 對電動車的研發經費,Thunder Power 品牌的投入並不多,不過沈瑋表示,為什麼一定要貴才可以,像他是先選定目標,專攻底盤,再延伸至其他項目,目前已經擁有90項專利,且展開與 Bosch、Dallara 的合作,不解為何有許多人用「怎麼可能做到」的心態,來看公司發展。

他也指出,Thunder Power 並非沒有資金挹注。例如中國大陸贛州一直很支持他們,談好投資12.3億人民幣,目前已經匯出約5億左右,且陸陸續續會有30億人民幣的投資,以整個中國來看,會有100多億人民幣的投資。

質疑三:Tesla 已經壟斷電動車市場

然而,在價格、規格相去不遠的情況下,另一項隱憂是:電動車愛好者會願意捨棄特斯拉,改選 Thunder Power 嗎?

對此,沈瑋認為,兩者的客群雖然類似,但不見得就會對打,一定要有誰被取代,雖然 Tesla 有明星執行長,但 Thunder Power 也有自己的特點。他也認為,當全世界國家都加入發展電動車時,消費者的接受度也會越來越高。

他說,全世界沒有車廠能做所有零件,連 Tesla 也一樣,雖然美國的軟體研發真的很厲害,但 Thunder Power 是軟硬並重,電池包的密度更高,甚至連懸吊系統也自己做。

沈瑋說,去年在台灣市場的融資很不順利,被政府拒絕了好幾次,但接下來,Thunder Power 會一步一步做,讓大家不得不相信,他們有辦法做到。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