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成立「微動力機器人」團隊,打算讓電動單車、機車也能無人駕駛並自動回到你身邊

Uber成立「微動力機器人」團隊,打算讓電動單車、機車也能無人駕駛並自動回到你身邊

對於去年一年都處於水逆狀態的Uber來說,2019年急需重振旗鼓。在幾天前的一場機器人會議上,Uber就宣佈了一件大事——成立「微動力機器人」(micromobility robotics)團隊,研發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的電動踏板車和自行車

Uber成立「微動力機器人」團隊,打算讓電動單車、機車也能無人駕駛並自動回到你身邊

從3D機器人部門負責人Chris Anderson的透露來看,加入自動駕駛技術以後,未來使用者可以透過Uber呼叫附近的電動踏板車或自行車,自行車們則會自動行駛到騎士身邊,使用過後,這些電動車則會自己找到附近的充電站進行充電。

但是,在四輪自動駕駛上屢屢受挫的Uber,有可能在兩輪自動駕駛上扳回一局嗎?

在單車自動駕駛上,Uber真的有優勢嗎?

其實從技術上來看,包含摩托車、踏板車、自行車等在內的單車自動駕駛都已經有了相關DEMO產品。

在2004年,美國高等研究計劃署就曾經推出過一輛名為Ghostrider的實驗版具有自動駕駛系統的摩托車。不過,當時的研究方向也只是聚焦在讓兩輪車跑起來,並沒有涉及避障、尋路等現實場景應用必備的技術。

在2017年,英國一家名為AB Dynamics的企業在一輛BMW C1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加入車載機器人控制系統和光達感應器、GPS和無線控制軟體之後,實現了固定路線下的單車自動駕駛。

從自動駕駛市場的角度來說,雙輪車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夠更好地應對交通擁堵和狹隘路況。而且可以把市場劃分為「長途」跟「短途」,用兩輪分擔短途、讓汽車司機接到更多長途的單子,間接也是提升收入效率。

這樣看來,Uber這樣的佈局或許是一條合理的思路。可是,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一切並不盡然。

最重要的是,單車自動駕駛技術並不比汽車自動駕駛簡單,甚至很多地方是不互通的。

和汽車自動駕駛一樣,單車自動駕駛也要面臨車網互動、車車互動、交通事故應對與預測等等難點。但和汽車自動駕駛不同的是,單車自動駕駛還要面臨著如何保持平衡的問題。有過騎摩托車經歷的人應該知道,摩托車的重量動輒能達到100kg左右,在上下車、轉彎時人類有時都可能保持不了平衡,更不用提自動駕駛了。

在這一方面,目前只有Honda掌握著引入陀螺儀和AI演算法來幫助摩托車自動保持平衡的技術。Uber這種門外漢,顯然在單車自動駕駛技術上毫無優勢。

而且從應用上來看,單車自動駕駛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那麼實際。

單車自動行駛到使用者需要的地方、再自動行駛到充電站上充電,看起來節省了使用者尋找單車的時間,可仍然不能解決單車分時租賃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例如從續航和等待時間出發,單車放置點一定不能距離使用者太遠,那麼如何在擁擠的城市中為這些單車找到一席之地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還有共享單車曾經遇到過的被破壞情況。

不管從技術優勢還是應用解決方案上來說,Uber提出的「自動駕駛單車」都是一項幾乎成謎的業務。

 

在IPO之前,吞下滾燙的山芋

只是如今對於Uber來說,已經到了再怎麼怕燙,也要將這塊山芋吞下的時候。

過去一年Uber之所以在自動駕駛上拚命掙扎,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已經看到,網路預約車很難成為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只要有平台帶資入局,願意為乘客和司機讓利,就可能將其他玩家拖入價格戰的泥淖之中。

Uber成立「微動力機器人」團隊,打算讓電動單車、機車也能無人駕駛並自動回到你身邊

Uber的全球化路線也並不順利。除了在歐美市場與後來者Lyft短兵相接以外,東南亞市場幹不過Grab,印度市場有軟銀支持的Ola,就連中東市場都有新崛起的Careem。Uber非常清楚的地知道,只有依靠技術才建起水壩,攔住自己瘋狂流失的市場占有率。

而自動駕駛就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以自動駕駛發展狀況來看,固定路線的定點接駁必然會先自由駕駛一步落地。這時Uber這樣的出行營運商就可以憑藉自己的使用者體量和對城市出行需求的熟悉來消化技術並且進行變現。不管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對於技術研發成本的覆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都屬於「自動駕駛技術變現樣版」這樣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對於尚未IPO的Uber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只可惜Uber自己太不爭氣,對於自動駕駛測試激進態度和幾次失敗,加上和Waymo的官司,已經讓資本市場對其喪失了信心。

在去年10月剛剛拿到豐田融資時,Uber的估值一度曾經達到1200億美元,而在最近Uber的估值已經跌到了不足900億美元。足足四分之一的估值被擠泡沫,讓人很難將責任都歸咎於股市頹靡之上。

相傳本來Uber準備在1月份衝擊IPO,但因美國政府停擺而被拖延了進程。其實這段時間,也恰好給了Uber再講一個新故事的機會。

這一次Uber講出了一個「單車自動駕駛」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看起來有點不切實際,卻也是今天Uber所能拿出的最好的劇本了。

可我們也都見過那些只善於講故事的企業的下場,Uber是否會步其後塵,還要看前線業務上能否承受的住下一次衝擊。

腦極體
作者

你的困惑,來自於無路貼近未知。我們在技術、思想、傳播的異界,販來極限腦量下的TMT。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