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曾經被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評價為「傻子才信」的Facebook數位加密貨幣專案Libra,自從出世開始就負面不斷。

最近在其首屆理事會議前夕,PayPal、Visa、萬事達、Stripe和eBay等全球型金融巨頭「盟友」的相繼退出,更使其遭遇了不少「看空」。

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有意思的是,Uber、叫車APP Lyft 和加密貨幣託管商 Anchorage等網路領域的盟友依然堅挺,公開表示「對Facebook充滿希望」。其實早在Libra建立之初,也曾被花旗、高盛、JP Morgan等拒之門外。

目前看來,作為全球加密貨幣體系的先驅,Libra面臨持久戰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而阻礙其發展壯大的除了華爾街金融圈及其影響下的美國國會,還有許多蓄勢待發的「穩定幣」挑戰者。

舉步維艱Libra遭遇了什麼?

以聯盟鏈為基礎的穩定幣甫一出世,就搶了「空氣幣」和公鏈穩定幣的風頭,成為數位貨幣技術的新熱門。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巨頭機構的背書,加上各個參與者作為核心節點所搭建的商業應用場景,提供強中心化、性能和安全度更高的區塊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cebook的Libra,一經推出就在全球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被認為是「顛覆傳統金融體系的野蠻人」。這種推測,一方面來自於Facebook全球28億使用者的龐大社群能量;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其28個不同業務領域的初始成員,通過他們的商業體系讓全球消費者可以很容易被接入Libra的應用場景之中。

Libra協會目前的22家成員

而從此次金融巨頭集體「脫團」,甚至主要服務拉丁美洲的支付公司Mercado Pago也與Libra劃清界限,唯碩果僅存的支付盟友只剩下總部在荷蘭的PayU,這也被普遍解讀為Libra與美國管理單位的矛盾。

事實上,Libra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來自美國國會和華爾街的巨大壓力。兩位民主黨議員(俄亥俄州參議員謝羅德‧布朗和夏威夷州參議員布萊恩‧沙茲)就被曝,曾給萬事達卡、維薩、Stripe公司寫信,警告Libra會給全球金融系統帶來風險,需要慎重考慮與其合作。

對Libra風險的指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技術的不成熟,匿名貨幣會引發嚴重的隱私、洗錢等行為;二是跨境貿易難以監管,會造成國家安全、貨幣政策的混亂和不穩定;三是Libra不與任一主權貨幣對應,極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與美元等法幣形成競爭。

與此同時,在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委內瑞拉、古巴、柬埔寨等,其相對弱勢的貨幣體系決定了只要人民與Libra聯盟中的各個節點達成連接,政府也無從置喙。另一個對待Libra態度模糊的,則是新加坡等一些致力於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作為全球貿易中轉站,對Libra這樣基數的貨幣顯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總體來看,從Libra的發展中,我們不難讀到一些聯盟鏈穩定幣的要素:

首先,穩定幣想要尋求發展,利益鏈與應用場景缺一不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數位貨幣對普惠金融的價值一直被「空氣幣」玩家們利用來營銷,但數位貨幣到底如何賦能於現實經濟生活,用起來才是關鍵。這就要求該聯盟鏈不僅要具備金融服務屬性,還要有足夠的流量和商業模式,來支撐整個體系的交易。有沒有「現有業務」跑在區塊鏈上,是聯盟鏈穩定幣「可用」的關鍵。比如Facebook龐大的使用者交易規模,就是Libra得以建立的基礎。

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同時,作為穩定幣載體的聯盟鏈,公信力至關重要。我們知道,聯盟鏈中所有成員旗下的使用者交易行為都會上鏈,在跨企業的協作上,如何確保使用者的數據隱私得到把關,和傳統金融業務一樣需要公正、可信任的背書。一旦公信力不足,如Facebook的使用者隱私風波,原本跳進去的大廠也有可能「退群保平安」。Libra原本計畫在上線時達到100個驗證節點(聯盟盟友),目前看來希望渺茫。

因此,祖克伯推出Libra,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做挑戰中心化貨幣及其政治體系的「唐吉訶德」。到底會成為先驅還是先烈,恐怕有賴於Facebook在各個政府與利益集團之前的斡旋纏鬥。

以Facebook這樣的體量和影響力,發行穩定幣都會遭遇重重阻礙,其他公司想要在數位貨幣上「自立門戶」看來也是前途堪憂了。

中心化金融機構的「去中心化」實驗

Libra剛剛推出之時,有人吐槽它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說巨人不高。如今失去了各個支付巨頭盟友,Libra與傳統中心化機構的關係就有點尷尬了。目前看來,由強大聯盟(如華爾街)或政權(各國央行)牽頭的聯盟鏈穩定幣,對Libra形成衝擊只是早晚的事,並將在數位貨幣體系的潮流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它們的命運會和Libra形成迥異的差別嗎?又是如何處理法定貨幣與數位貨幣、去中心化與傳統制度之間的矛盾,又該如何去平衡?

可以肯定的是,巨人並不意味著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恰恰相反,華爾街的聰明人對於金錢的嗅覺並不遜色於矽谷的顛覆者們。

早在2015年,全球許多銀行都開始試水區塊鏈,比如花旗銀行的花旗幣Citioin,摩根大通基於Quroum的JPM Coin,日本的三菱日聯也發佈了錨定日元的穩定幣MUFG Coin。近期, Hyperledger 也要與 Visa 合作,推行區塊鏈數位身份。

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這種「聯盟鏈」的存在主要面向大型機構客戶,如公司、銀行等,用於內部大筆交易如點對點轉賬、物聯網結算和融資的功能。從這個角度看,它更像是一個聯盟內部的「承兌匯票」,自然無法像Libra這樣面向全球數億終端使用者的幣種那樣想像空間巨大。

儘管如此,商業金融機構們打造的聯盟鏈穩定幣,作為一種商業體系內的支付結算體系,同樣有著明確的應用場景和商業目標,並正改變著全球交易體系。

與Libra相比,金融機構作為發行方,首先是規避了代幣的核心風險,即發行主體的信用問題,確保不會濫發和暴露,在穩定性上與Facebook這樣的商業公司拉開了差距。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業長期帶著鐐銬跳舞的商業環境,使其在監管合規、審計透明上也更符合政府部門的需求。作為未來經濟生活的基礎設施,其重新建立一個數位技術上的金融生態,所面臨的阻礙要比Libra這樣的「外行」小得多。

但必須承認的是,這種聯盟在可用性上與Libra相比就有些不足了。

作為聯盟鏈,首先就是要具備高性能、高可用的落地基礎。一方面只有各個節點通過高性能的共識算法連在一起,才能保證高速的執行,技術上如何滿足不斷增多的會員節點的實際需求,這是非技術本位的金融機構所頭痛的。比如芝加哥交易所(CME)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就主動要求在聯盟鏈Hyperledger Fabric中降級,原因是得不到應有的技術支持。

而另一方面,穩定幣只是費率低,並不是零費率,商業銀行作為逐利機構,在使用客戶規模無法快速提升的前提下,意味著建立聯盟鏈的商業價值也會面臨質疑,屆時沒有互聯網的C端使用者模式作為生態補充,金融業對聯盟鏈的興趣能否長期保持下去,也是一個問題。

政府鏈:一場山高水遠的挑戰

既然金融機構的「聯盟」也未必固若金湯,那麼各國央行總能一攬風騷了吧?

但根據國家清算銀行2018年的調查報告現實,全球63家央行中有70%參與過央行數位貨幣的相關工作,但只有五家銀行最終將該專案移至研究階段。也就是說,雖然眾多央行都有意跟上數位貨幣的潮流,但絕大多數都還在理論層面。

與Facebook發起的商業聯盟鏈,和摩根大通等的金融聯盟鏈不同,央行數位貨幣CBCC顯然是要以政府的信用和法律體系來背書了。不僅是一條公信力最高的「聯盟鏈」,在穩定性上也更勝一籌。

Libra盟友紛紛「跳船」,聯盟鏈還有戲嗎?

之所以將其看做「聯盟鏈」的一種,是因為目前國際上普遍所採用的央行數位貨幣運行框架,大多遵循雙重架構,也就是傳統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模式,由央行委託商業銀行向公眾派發錨定法幣的數位穩定幣。

一方面,央行數位幣可以復用現有的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將商業銀行的服務創新能力與產業連接能力都容納進來,數位貨幣有了具體的落地場景,在這樣一個由央行、商業銀行、服務提供商、使用者之間構成的信用生態中,其自身的服務能力與競爭力也會不斷得到養分。

目前看來,信任性、穩定性、實用性,就如同「鐵三角」一樣,形成了央行數位貨幣的基礎位面。但作為一個國家層面的數位金融基礎設施,如何構造一個穩定的微觀經濟模型,讓所有身處其中的協作者可以達成帕累托改進,距離大眾的生活還山高水遠。

無論如何,聯盟鏈正在以不斷清晰起來的樣貌,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腦極體
作者

你的困惑,來自於無路貼近未知。我們在技術、思想、傳播的異界,販來極限腦量下的TMT。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