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實施「限購令」只是緩解庫存,真正的危機才要開始

蘋果實施「限購令」只是緩解庫存,真正的危機才要開始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蘋果的產能、銷量以及股價都在呈現出下滑的態勢。如果疫情長時間沒有結束,蘋果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於是庫克即時推出一項政策,那就是使用者要購買蘋果在售機型,當前一次性只能購買兩部,這將會使得 iPhone 的庫存得到一定的緩解,不至於在一段時間後便出現沒有貨可賣的情況。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但是對於蘋果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庫存問題,而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銷售下滑的情況以及產能不足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話,就算是再怎麼進行限購,庫存也是會賣光的。因此,蘋果在這一年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除此之外,蘋果今年的新機還沒有發佈,本就令人擔心的產能就更加讓人擔憂了。

蘋果對使用者進行限購治標不治本

此次蘋果的限購只在於中國區市場,按照蘋果的邏輯來看,就是為了降低中國銷量,以留下更多的庫存去應對海外市場,包括歐洲和美洲市場。如今疫情肆虐,歐美地區大多採取了極為嚴厲的措施,蘋果所有的海外線下商店都關停了,就連加工廠也都無法執行。這就意味著除了中國市場外,其他地區很難為其進行備貨。

但中國區市場的單使用者購買能力同樣很強,這是建立在大量的使用者基礎和對蘋果手機的高認可度上的。在過去二月份蘋果手機的銷量僅為50萬台,在疫情稍微放緩的現在, IPhone 銷量必然會呈現出大幅增長,單單進行限購並不能將使用者的購買需求壓制下去,反而還會出現反彈性的效果。

因此,就算是蘋果採取了限購的措施,也是治標不治本。那些真正有購買慾望和需求的使用者還是會花錢進行購買,如果帳號被限制的話,他們也會採取其他措施,諸如利用他人身份證購買等等,限購根本無法將大批量購買需求壓制下去。想要提升庫存備貨,就要提高產能,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可能會出現的缺貨問題,而不是採取限購的方式。

如今蘋果代工廠富士康正在積極復工復產,但是此前大多數的人們還被隔離在家,返工人員根本不足,招工成本又實在是太高了。從市場環境來看,中國區市場對於蘋果的貢獻佔據總營收的30%左右,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進行限購,將會使得本來就銷量不佳的蘋果銷量數字更加難看。

蘋果最大的問題在於產品上

這兩年蘋果一直都在被唱衰,尤其是從 iPhone X 開始,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可是性能、配置確實比安卓機型都要差上一些,創新程度並不高。比如螢幕下指紋辨識、挖孔螢幕技術、彈出式前置鏡頭以及雙面螢幕等,安卓智慧型手機廠商為了迎合市場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嘗試,反觀蘋果最近的幾代產品只不過是進行了產品的常規升級,並沒有推出一款足夠能驚豔市場和使用者的產品,因此而備受質疑。

如果蘋果長期不能推出好的產品,勢必會受到安卓陣營的強勢打壓,使用者回流到安卓手機,這樣的話蘋果多年積攢的品牌價值也會逐漸走向下坡路,進而影響到其營收和利潤率。庫克雖然擅長產品的運營,可是在產品的設計上依然還是留下了大量賈伯斯的影子,這才是蘋果最大的問題,蘋果需要的是創新設計,而不是一味地吃老本。

更何況近兩年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都在遭遇下滑,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個品牌旗艦產品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蘋果如果不能再在創新上做文章,早晚也會被安卓陣營產品打壓,並且擠壓其市場佔有率。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智慧型手機廠商們的處境都不太好,蘋果也是首當其衝,不僅銷量股價齊齊暴跌,還打輸了幾場訴訟案件,面臨百億的賠款。庫克還有實力和能力幫助蘋果度過危機嗎?

蘋果的未來在哪裡?

蘋果手機的優勢就在於其獨一性,無論是 iOS 系統、A系處理器,還是特有的瀏海螢幕、人臉面部辨識 FaceID 等,都是其他手機產品所不具備或者比不過的配置和設計。每年的蘋果秋季發佈會依然是行業內的盛典,安卓廠商模仿蘋果的設計依然還會繼續,iPhone 依然是全球最好的智慧型手機,是蘋果最賺錢的產品。

對部分地區進行限購看似可以使得庫存留存的的時間更長,但實則已經暴露出其產能不足的問題。反而會給市場造成一種供不應求的假象,引發使用者的搶購熱潮。這對於當前的蘋果來說,就更為麻煩了。如果疫情長期進行下去,其庫存被消耗殆盡,就很難面對市場。即使疫情結束,其也不能應對市場的反彈需求,還會白白造成大量使用者的流失。

筆者認為蘋果對使用者進行限購不是一部好棋,除非疫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結束,而且蘋果的產能能快速恢復,否則蘋果很可能會遭遇被市場緊逼的情況,到那時,庫克還如何挽回蘋果的市場呢?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