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松助中芯衝到7奈米,被譽為是晶片魔法師的台積電老將當年為何「投奔敵營」?

梁孟松助中芯衝到7奈米,被譽為是晶片魔法師的台積電老將當年為何「投奔敵營」?

1992年,當時40歲的梁孟松,加入了台積電。此後在17年的生涯裡,梁孟松的名字不斷與和製程推進牽扯上關係。只不過技術的演進並非僅只於台積電,還包含了韓國的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中國的中芯國際(SMIC)。

帶領中芯從28奈米,一舉踏入7奈米

根據《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梁孟松表示,自己曾帶領中芯國際超過2000名工程師的團隊,完成7奈米技術的開發。該團隊在梁孟松離開中芯的兩年之後,完成了這項技術。

在七月初時,逆向工程分析公司TechInsights才指出,他們已從挖礦機供應商MinerVa旗下產品的SoC中,發現中芯的7奈米製程產品,該消息一出,瞬間引起全球關注。TechInsights表示,經過拆解後發現中芯7奈米晶片「幾乎是複製台積電技術」。

很顯然的,這樣的結果與梁孟松有很大的關係。《華爾街日報》也引述了一位業內高管的觀點,表示自從梁孟松加入中芯後,這家公司不僅大幅提升良率,也逐步縮小晶片尺寸。

執行董事粱孟松。(來源:中芯官網)

綜觀梁孟松在中芯的功績,他不僅帶領中芯「大跳代」,從28奈米直接進入14奈米的製程,還在2019年6月量產後,大幅提升產品良率,從3%暴增到95%以上。MIC資策會資深分析師鄭凱安指出,倘若中芯持續以14、28奈米的成熟製程良率提升作為目標:「五年內或許會有與格羅方芯(Global Foundries)比拼的實力。」

(來源:中芯國際)

 

鄭凱安進一步分析,目前中芯只剩下約三成為海外訂單,大部分都是內需客戶,產能也還在不斷擴大當中。這意味著中芯能將國內出貨視為「練兵」,同時提升自有產能,一旦內部實力大升級,外部接單能力也會水漲船高。

「以國防來說,我今天如果做的是軍用晶片,良率根本不會是重點,以國防角度來說我只要做得出來就好。」鄭凱安補充。

不過梁孟松在先進製程上的推進,卻也成為導致他離開中芯的導火線。

《華爾街日報》指出,當時梁孟松正盡全力開拓的先進製程市場,與股東們所欲拿下的廣大成熟製程商機相悖。雙方的衝突在2020年底的越趨白熱化,中芯當時在尚未徵詢梁孟松的意見下,擅自聘請了梁孟松之前在台積電的主管蔣尚義。

梁孟松在事後於中國媒體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達對此事的不滿,認為自己不再受到尊重和信任。最終,他在2021年的11月,離開了中芯。

三星、中芯幕後推手,《華爾街日報》點評:晶片魔法師

梁孟松擁有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台積電利用低電阻銅製造更小尺寸晶片的技術成功時,該公司就將梁孟松的名字列於新聞稿中的第二位,僅次於他的主管蔣尚義,顯示出當年台積電對於梁孟松研發能力的肯定。

而梁孟松也是一個工作狂,對細節非常專注。《華爾街日報》指出,不少老同事記得,當梁孟松在台積電工作時,會在周末或假日時,帶著年幼的兒子進辦公室。

事實上,梁孟松過去就有帶領跨國半導體企業大跳代的經驗。《36氪》指出,在2007年時,梁孟松在離開台積電之後加入三星,帶領三星團隊,一口氣從28奈米跳到14奈米,還超越台積電半個世代,吸引了蘋果、高通等重量級客戶。

(來源:中國三星)

而在此之後,台積電發起了「夜鶯計畫」,日以繼夜的開發下一代製程,積極奪回先進製程主導權。幸虧,最終在10奈米的節點率先站上頂峰,奠定至今的先進製程霸主地位。此外,台積電也在2015年時向梁孟松體起訴訟,控告他洩漏營業機密給對手三星,雙方鬥法近四年之久。

最終,法院最終判決台積電勝訴,梁孟松也離開了三星。對於梁孟松「投奔敵營」的舉動,至今為止外界仍褒貶不一。

然若撇除政治、商業利益角度,以上個世代半導體的推動和演進來看,梁孟松無疑是亞太地區半導體發展的關鍵角色。《華爾街日報》斗大的標題上,甚至還用「晶片魔法師」一詞形容梁孟松。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