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矽谷科技巨頭為了搶奪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不惜砸下數十億美元,甚至採取「反向人才收購」(reverse acqui-hire)的新手法。這些操作雖然短期內能強化大公司的AI戰力,卻可能動搖矽谷賴以維繫創新的文化基石。
從「併購公司」到「掏空公司」
過去矽谷盛行所謂「人才併購」:大型公司收購新創企業,藉此獲取技術與背後的人才。而現在的「反向人才收購」更為激進——科技巨頭直接挖走新創公司的創辦人與核心研究員,順便取得技術授權,卻把剩下的公司留成空殼。
例如,微軟在 2023 年就以 6.5 億美元授權費「挖走」了 Inflection AI 的共同創辦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並讓他接管 Copilot AI 業務。今年 6 月,Meta 也對 AI 資料標註公司 Scale AI 採取類似手法,以 148 億美元投資換取 CEO 汪滔(Alexandr Wang)及其團隊加入。
表面雙贏,實則破壞創業環境
對科技巨頭來說,這樣的模式能快速吸收人才與技術,免去收購後繁瑣的整合流程,更重要的是,它通常避開了反壟斷審查。對新創公司來說,雖然能拿到投資或授權金,創辦人與核心團隊更能獲得如職業運動員級別的高薪,但剩下的普通員工往往只能黯然失落。
一位風投合夥人直言,這些操作正在破壞矽谷的創業文化:「過去的規則是,你敢承擔高風險,就有機會分享高回報。但現在很多員工以為自己持有的股份能變現,最後卻什麼都沒有。」
被犧牲的「普通員工」
《華爾街日報》指出,當 Google 在 2025 年 7 月以 24 億美元挖角新創 Windsurf 的團隊後,留在公司的員工一度在辦公室裡落淚。這些員工原本期待能透過公司被併購獲得可觀回報,但最終什麼也沒拿到。事實上,收購前 OpenAI 曾考慮以 30 億美元買下 Windsurf,那會是一筆標準的矽谷併購案,但隨著 Google 介入,故事走向完全不同。
這些失落的,不只是金錢。對矽谷的廣大中階工程師、行銷人員、HR 與銷售團隊來說,過去「冒險一搏就能改變命運」的信仰正在被侵蝕。
反噬的可能性
表面上,反向人才收購讓大公司獲得即戰力,讓創辦人和核心研究員大賺一筆。但長遠來看,若創業員工看不到回報,他們可能選擇直接加入大公司求安穩,這會讓創新生態系失去人才來源,矽谷最重要的「創業冒險文化」恐遭掏空。
根據 Dealogic 數據,2020 年以來,微軟、Alphabet、Meta 與亞馬遜已經直接收購超過 100 家企業,並投資數百家新創。這些交易固然在短期內支撐了巨頭的 AI 競爭力,但專家警告,長期下來,矽谷可能因此失去孕育下一個 Google 或 Amazon 的土壤。
正如 Decibel 創辦人喬恩・薩科達(Jon Sakoda)所說:「矽谷的傳統是,如果成功了,大家都是贏家。但當信任破裂,下一代有才華的年輕人,還會願意把未來押注在創業公司身上嗎?」
- 延伸閱讀:矽谷 AI 新創狗血劇續集:那些被買下來的 Windsurf 員工,正面臨「拿錢走人」或「爆肝工時」的天人交戰
- 延伸閱讀:矽谷 AI 新創真好騙!印度工程師靠一份假履歷,同時遠端幫五間矽谷公司工作
- 延伸閱讀:矽谷新創新星自曝加入馬斯克的DOGE「55 天就被開除」經歷,而且美國政府沒有想像的爛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