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人造肉將會改變農業養殖業,機器人將會改變工業,幫人類減少壓力,核聚變動力將為人類提供無窮無盡的能源。前40年,PC、網際網路、手機改變了人類社會。在未來幾十年裡,有望徹底改變人類的技術就只有它們了。

科技改變世界。在過去40年裡,主要有3種技術改變了世界:PC、網際網路和手機。如果讓你再挑三項技術,它們會在未來幾十年改變世界,你需要按步驟來挑選。

首先,排除那些正在改變世界的技術,比如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用電池存儲太陽能風能、提高農作物產量、AI。

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在未來幾十年裡,有些技術的應用會受到嚴格限制,比如區塊鏈;還有一些技術會改變世界,但改變的力度不大,比如石墨烯、電動航空運輸、零碳建築材料、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堆、治癌藥物。

最後我們挑出三種技術,它們分別代表負責任消費的巨大飛躍、製造的巨大飛躍和能源的巨大飛躍。

食用肉

聽到「人工養殖肉」這一說法,你可能會感到彆扭。我們將一半的可居住地用於農業,再將當中四分之三用來養殖牲畜。為了滿足需求,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海產品。

如果實驗室能夠培育更多肉類,就可以減輕人類對資源的壓力,節約用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人造肉是真正的肉類,它在室內培育。人造肉相當於昂貴的生化湯,現在價格還很高。2013年,荷蘭國立馬斯垂克大學的科學家造出世界第一個人造肉漢堡,居然要325,000美元。6年之後,它的成本降到了5000美元/公斤。

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人造肉大多是糊狀的(實際上是碎片),研究人員承認,如果想製造出牛排一樣的肌肉和脂肪,我們還要等很長。有些人排斥人造肉,覺得它噁心,但這種肉的確可以吃。

如果人造肉可以與現有肉類競爭,我們也許可能會形成新的社會禁忌:不許食用宰殺活物得來的肉類。當需求增長,技術繼續創新,人造肉的價格也許很快就會降下來。

接下來就要看各大企業的本事了,比如Memphis Meats、Just、Finless Foods、Mosa Meat和Tyson Foods,它們必須快速製造肉類,而且還要節能,讓價格降下來。

在未來幾十年裡,如果人造肉的價格真的能降低,我們會看到更多的食品工廠,牛和漁船的數量將會減少。

靈活的機器人

看見一樣東西,拿起來,然後用它做點什麼,這是人類的特長。現在機器也快追上人類了,但它們只能做相對簡單的事,比如砌磚。使用機器人的地方一般都經過精密的組織,比如汽車生產線。接下來機器人如果想實現飛躍,必須要做到能在真實混亂的世界工作。如何達到目標?只有傳感器、驅動器、AI進步之後才能實現。

光學雷達(LIDAR)本來是為無人駕駛汽車準備的,但它很快就應用在各個領域。機器人將會用光學雷達定位,然後移動到準確位置。它們將會植入機器視覺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圖像進行整理、處理,無人駕駛汽車、視訊遊戲也會用到這種技術。

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例如,OpenAI開發了Dactyl系統,它可以將積木扭向50個不同的方向。還有Softwear Automation開發的Sewbot,它可以縫製牛仔褲和T卹,速度比人類還快。

系統會自動學習。一些新式機器人開始引入增強學習技術,也就是說神經網路軟體會教自己操縱模擬對象,然後再在真實世界執行相同的任務。

模擬充滿一定的隨機性,這樣才能體現真實世界的混亂和不可預測性。一旦它學會了,就永遠不會忘記。

機器人可以7天24小時不斷工作,幫人類做各種事。機器人將會改變勞動力市場,有了它們,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將會下跌。

核聚變動力

在過去幾十年裡,核聚變動力被大家忽視,不過未來幾年投資會增加。一旦核聚變動力變成現實,人類將會擁有無窮無盡的能源,它不會排放致命放射性廢物,也不會排放溫室氣體。

核聚變的原理引人注目:超高溫度下,原子核在磁瓶中融合,變成更重的原子核,我們收集融合產生的熱量然後發電,就像燃燒煤發電一樣。

氫彈用到了核聚變,太陽也是核聚變的產物。不過核聚變難度很高,要在超高壓、超高溫(幾百萬度)環境下,讓大量氣體融合。在此種環境下,氣體會變成電漿。控制電漿需要強大的磁場,保持磁場的穩定是一件很難的事。

改變人類的3項未來技術:人造肉、機器人和核聚變動力

首先我們要讓反應達到臨界點,就是說它所產生的能量要比注入的能量大。然後要保持熱穩定,我們可以讓中子流減速,它會從融合反應中帶走能量。最後,所有這一切必須在反應堆中完成,持續進行。

沒有一件事容易。許多專家都曾預測核聚變時代將會到來,但10多年後他們的預測沒有兌現。

有一支國際團隊在法國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核反應堆,也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成本高達240億美元,2025年建成。大約到了2035年,ITER的「接班人」可能會為我們輸出商業電能。慢慢等吧,時間可能會拖到2065年。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