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4 年蘇姿丰(Lisa Su)接任 AMD 執行長時,公司市值僅不到 30 億美元,如今 AMD 已突破 3300 億美元,市值翻漲逾百倍,展現驚人的轉型成果。這背後的關鍵在於 AMD 成功將重心從遊戲顯示卡與 PC 處理器,轉向支撐 AI 革命的資料中心晶片。
就在本週一,AMD 宣布與 OpenAI 達成合作協議,消息一出股價立刻飆漲 24%。根據協議內容,OpenAI 將採購數萬顆 AMD 晶片,以提供高達 6GW 的推論運算能力,支援其 AI 模型的回應能力。
目標直指一兆美元市值,與 NVIDIA 正面交鋒
這次的合作也為 AMD 開啟挑戰 AI 晶片龍頭 NVIDIA 的機會。協議中提及,若 OpenAI 達到特定部署目標,並且 AMD 股價上漲,OpenAI 將可取得 1.6 億股 AMD 認股權證,行使價格僅為每股 0.01 美元。當 AMD 股價達到每股 600 美元時,總市值將突破 1 兆美元。
目前 NVIDIA 的市值約為 4.5 兆美元,是 AMD 的 14 倍以上。據分析師估計,NVIDIA 在 AI 訓練與推論所需的 GPU 市佔率超過 75%。
不過,除了 AMD,NVIDIA 還面臨博通等其他對手的壓力,這些公司正為像 OpenAI 這樣的大型客戶打造專屬定制晶片。而部分雲端業者甚至選擇自行開發 AI 晶片,形成潛在競爭。
蘇姿丰:「推論需求將推動 AI 基礎建設發展」
蘇姿丰表示:「這幾年我們的重點是深入理解下一代 AI 訓練與推論的核心需求。這次與 OpenAI 的合作,將大幅拓展我們的產品與應用範圍。」
事實上,AMD 過去十年最大的競爭對手是 Intel。不過隨著 Intel 陷入製程轉型困境,AMD 倒是穩健地拓展了遊戲主機、消費級 CPU 市場的市佔。而在資料中心與 AI 領域,則逐步累積實力、準備迎戰。
2018 年,AMD 推出專為 AI 工作負載打造的 Instinct 資料中心 GPU 系列,但直到現在才真正有機會改變市場版圖。主要是因為 NVIDIA 除了晶片強勢,更掌握整個 AI 軟體生態系,使得競爭者難以撼動其地位。
然而,AI 市場的重心已經開始從訓練轉向推論。推論應用與日常商業、娛樂甚至研究密切相關,也擁有更穩定的盈利模式。AMD 此時切入,剛好踩在風口上。
成本與供應優勢,讓 AMD 更具競爭力
來自喬治城大學的 AI 研究員 Jacob Felgoise 表示:「過去算力主要用於訓練,但未來推論會是重點。AMD 一直積極定位自己為推論解決方案的最佳選擇。」
AMD 在價格、效率與供應彈性上都具備競爭優勢。相比 NVIDIA 的晶片昂貴又一晶難求,AMD 提供的方案更容易取得、也相對平價。
OpenAI 總裁暨共同創辦人 Greg Brockman 表示:「我們相信,業界普遍低估了 AI 推論的實際需求,未來一定會進入『晶片不夠用』的時代。這個市場的成長空間巨大,而 AMD 的產品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
- 延伸閱讀:AMD 蘇姿丰談 AI 人才爭奪戰:不靠高薪挖人,要靠使命感留住人才
- 延伸閱讀:AMD蘇姿丰:台積電美國製晶片雖成本高但「物有所值」,供應鏈韌性更重要
- 延伸閱讀:AMD CEO 蘇姿丰:推動開源協作很重要,AMD 在 DeepSeek 發布首日就提供支援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